-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莱辛和罗丹雕塑美丑观差异性比较
莱辛和罗丹的雕塑美丑观的差异性比较
摘 要: 本文以拉奥孔雕塑和罗丹雕塑为例,分别分析了莱辛眼中的拉奥孔雕塑和罗丹的艺术论,从美的定义和二者美与丑的观点,比较两种艺术思想在雕塑上的差异,指出差异的原因,并论证它们在艺术思想上各有侧重。他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这种对美的规律的追求是所有时期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目标。
关键词: 拉奥孔雕塑 莱辛 罗丹 美丑观
一、拉奥孔雕塑及雕刻的题材
古希腊时期的第三个美术中心在罗得岛。1506年大理石拉奥孔雕塑群在罗马罗得岛被发掘,雕刻的是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巨蛇绞住痛苦挣扎的情形。《拉奥孔》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和特洛伊战争中那个家喻户晓的古希腊神话传说。拉奥孔是特洛伊国日神庙的祭司。特洛伊国王子帕里斯访问斯巴达,带着古希腊著名的美人海伦王后私奔回国。为夺回美女海伦,古希腊与特洛伊交战,十年间,古希腊人始终攻不下特洛伊城,于是,古希腊人接受了一位将领的诡计,改为智取。他们制造了一匹木马,把一批精兵埋伏在木马的腹内,并将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然后佯装撤退,隐蔽在附近的海湾中,准备当特洛伊人将木马移到城里后,里应外合,攻克特洛伊城。特洛伊人出于好奇,要把木马移到城内,这时,祭司拉奥孔极力劝阻特洛伊士兵不要将木马拖到城中。拉奥孔的举动激怒了偏爱古希腊的雅典娜。于是,雅典娜遣来两条巨蟒,将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绞死。
二、莱辛眼中的拉奥孔雕塑
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家,主要美学著作《拉奥孔》。莱辛将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发展推到了顶点,他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和古典主义美学趣味的斗争。由于生活在德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强烈的爱国情操驱使着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去攻击它。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其主要作品《伊尼特》史诗中描绘的拉奥孔和两个儿子被巨蛇缠死时,发出了惨痛的哀号,雕塑中人物的筋肉暴起,显现出强烈的痛感,但是这种痛感并没有在面容和全身姿势上表现出来。莱辛以拉奥孔雕塑为思考中心,写出了探讨绘画与诗歌美学关系的名著《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在其巨著中以维吉尔的诗歌和雕塑中不同的拉奥孔形象作了对比,分析了“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有意识地把哀号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在书中,莱辛拿诗人和画家对比时只把画家称为艺术家,而所谓的画又包括雕刻和其他造型艺术。莱辛拿雕刻和诗对比,得出它们之间的基本异点,拉奥孔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表现出来,而在雕刻里却大大冲淡了。莱辛认为,拉奥孔之所以在诗歌中大声呼号,而在雕塑中只是“轻微地叹息”,是因为他认为“美是古希腊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2],进而得出结论:“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它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3]因此,拉奥孔的哀伤要冲淡为愁惨。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
三、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雕塑的艺术论
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他既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的最初一位雕刻。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到罗丹,整整300年历史,罗丹总是被给予相当高的称谓,并被人称作是米开朗基罗的继承者。罗丹的作品带给人一种将美好的东西砸碎了让人看的悲壮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龙的诗歌作品《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了“欧米哀尔”石膏雕塑。一个曾经年轻貌美、爱情场上风流一时的妓女现在却衰老得不堪入目。罗丹淋漓尽致地将这个妓女的衰老样子描绘出来,她弯着腰偎踞着,绝望的眼光耷拉在自己两乳干瘪的胸膛上,腹部布满一道道皱纹,身形如同木乃伊般,身上的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暴起在臂上和腿上。罗丹“认为雕塑家的才能不在诗人之下,相反在激起战栗这一点上,或许比诗人维龙的粗鲁的诗句更来得惟妙惟肖”[4]。而又因为作品太丑,对那些用手遮眼,不愿意看的观众,罗丹这样评价:“平常的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5]罗丹认为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而又因为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透过自然事物背后蕴藏的意义,自然都具有性格。罗丹坚定地认可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而艺术中虚假的、造作的、装饰的美都违背了自然的本来面貌,都是在“说谎”。罗丹将一切都看作是美的,不断地在周围的亲人和自己苦痛的袭击下,形成了乐观心态,自在开朗、充满热情地迎接生命。
四、两种艺术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差异
(一)从美的定义上分析
在“丑”的问题上,罗丹与莱辛的观点截然不同,罗丹主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