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控制煤及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控制煤及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

1 10月16日上午11时38分,铜川市照金镇田玉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当时51人在井下工作,事发前30人升井,事发再有10人升井,其余井下11人遇难。死者遗体于17日凌晨3时30分全部升井。 10月17日13时10分,奉节县大树镇兰靛村6社富发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目前已导致9人死亡,4人失踪。6名相关责任人已被警方刑拘。该矿系2008年9月投产的有证矿,产能4万吨/年。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1 地质构造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北票矿区、英岗岭煤矿85%发生在构造破坏带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1) 封闭的向斜轴附近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1) 封闭的向斜轴附近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1)封闭的向斜轴附近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2)帚状构造的收敛端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3)煤层扭转区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 煤层产状变化地带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5)压性、压扭性小断层附近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2 煤层厚度变化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3 煤体结构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2. 构造煤类型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3. 构造煤特征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微观结构特征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 构造煤的瓦斯地质特征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4 煤结构破坏程度分类 前苏联提出五类划分法 我国煤与瓦斯防治细则规定五类(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4.5 构造煤成因与分布 1.构造逐级控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2.顺煤层剪切带构造煤分布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在山西沁水煤田东北部的阳泉矿区,一个重要的煤层剪切带发育于山西组3号煤层的顶部,厚为40cm,延展几百平方公里。 在河南境内,一个规模巨大的顺煤层剪切带发育在沿自山观音堂展布的山西组二l煤层中。涉及的煤田有陕油、新安、宜洛、恒龙、荣巩、登封、禹县、新密,影响面积上万平方公里。剪切带被破坏了约6m厚的整个二l煤层及其顶、底板,形成所谓豫西地区著名的 三软煤层(顶板软,煤层软,底板软)。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2)切层断层构造煤分布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2)切层断层构造煤分布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2)切层断层构造煤分布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煤体结构,是控制瓦斯突出发生及其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这三项地质因素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地质构造应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瓦斯突出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四章 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虽然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煤体结构,是控制瓦斯突出发生及其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但并非只要出现这些构造就会发生瓦斯突出,判断瓦斯突出与否的直接依据还是矿井瓦斯参数。 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世界著名煤田之一,位于乌克兰东部和毗邻的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面积约6万km2。预测储量2400亿吨 ,1200m深度内的探明储量为732亿吨,开采条件复杂 ,60% 的煤层有瓦斯突出危险。顿巴斯采煤历史悠久;1820年开始商业开发,1913年产量2500万,1965年产量达2.06亿吨。 帚状构造(brush structure)曾称“ν”型构造(ν type structure)是由旋扭作用形成的一群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形如扫帚的弧形构造,是常见的发育程度较差的一种旋扭构造型式。 构造煤分布 C-P煤层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构造挤压 构造剪切 构造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