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九_一_美苏争霸
谢谢 ! * 美苏为什么会由“二战”中并肩作战的盟友变成你死我活的对手,把世界带入几十年的分离、敌视、对抗之中呢? 二战后的美苏 工业产量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 军队1200万;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美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1、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2、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土,国土空前辽阔; 3、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美苏为什么在战后能够主宰世界? 材料一: 背景 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斯大林 材料二: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扩展自己势力范围 社会制度差别 国家利益冲突 实力相当 国家利益冲突 社会制度分歧 美国想称霸全球 苏联想要扩张 美国(资) 苏联(社) 矛盾的产生 美国,头号资本强国 对抗的可能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苏联, 政治军事大国 材料一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杜鲁门 “冷战”的重要标志 苏联 美国 “杜鲁门主义”(1947) “北约”(1949) “马歇尔计划”(1947) “经互会”(1949) 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 “华约”(1955) “冷战”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America ussia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 观察右图:图中站着 的人是医生,躺着的是病人,医生 正在给病人治病,病人身上贴着药 片,药片上的“$”是美元的标志。 该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美国与欧洲的关系,结合二战后初 期有关史实回答: 1.图中“医生”给“病人”开的“药”具体指什么? 2.“医生”所开“药”的实质是什么? ??①:复兴欧洲经济 ; ②:加强对西欧的控制,遏制苏联,实现称霸战略。 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1975年对柏林墙的最后一次工程竣工。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此外,还有一接触使会发出信号的铁栅栏119.5公里和供边防军士兵巡逻用的巡逻道119.5公里。 柏林墙 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战后美国的头次挫败 美国侵略越南南方 美军黑镜头发人深省 受伤的美军士兵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美国人永远挥之 不去的噩梦 板门店鉴订停战协定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总体形势: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国际局势紧张 三、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984 1982 远程巡航导弹 1975 1970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 1968 1972 反弹道导弹(ABM) 1968 1966 多弹头导弹(MRV) 1968 1960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1957 1958 洲际弹道导弹(ICBM ) 1953 1952 热核炸弹 1949 1945 原子弹 苏联(年) 美国(年) 项目 --------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冷战”的影响 1、势均力敌,避免大战; 2、两强相争,促进科技; 3 、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4、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古巴导弹危机); 3、破坏世界和平,爆发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积极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