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训诂术语.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训诂术语

第二节 训诂术语 一、某,某也 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其特点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或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音义相同的同源词关系,或是假借字和本字的关系。 例证: 《尔雅·释木》:“杜,甘棠。” 《说文》:“恭,肃也。” 《广雅·释诂一》:“揭,举也。” 《释文》:“舍,释也。” 《尔雅·释言》:“甲,狎。”“粲,餐也。” 二、曰、为、谓之 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其后,多为一种名物或制度;训释词在其前,一般为一个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 例证: 《曲礼》:“约言曰誓,涖牲曰盟。” 《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麋。” 《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注:“五百人为旅。”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迎,或曰逢。” 三、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有时也用来指明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和串讲句义及段落大意。 《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落薄兮。”郑笺:“零,落叶。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 四、言 被释词放于其前,指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有时用来串讲文意。 例证: 《诗经·邶风·古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 《孟子·离娄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注:“言君不知礼,臣不学法度,无以相检制,则贼民兴,亡在朝夕,无复有期日。言国无礼义必亡。” 五、犹 被释词位于其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的关系,义隔而通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即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例证: 《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呼?”赵岐注:“许犹兴也。” 《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朱熹注:“微,犹衰也。” 亦可表示同一连绵词或重言词的变体。 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赵岐注:“狼戾犹狼籍也。” 《孟子·离娄下》:“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赵岐注:“施施犹扁扁,喜悦之貌。” 六、貌 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后,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例证: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朱熹注:“蔽芾,盛貌。” 《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朱熹注:“泛,流貌。” 《诗经·邶风·古风》:“行道迟迟。”朱熹注:“迟迟,舒行貌。” 七、之言,之为言 被释词位于其前。皆用于声训,除了释义外,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例证: 《诗经·甘棠》:“勿翦勿拜。”郑笺:“拜之言拔也。” 《诗经·载芟》:“有依其士。”郑笺:“依之言爱也。” 《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倞注:“谄之言陷也。” 《仪礼·士丧礼》:“鬠笄用桑。”郑注:“桑之为言丧也。” 八、读曰、读为 用本字本义指明假借字,即破通假。 例如: 《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倞注:“信,读为伸。” 《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注:“绥读为妥。”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鄒阳传》:“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颜师古注:“伯,读曰霸。” 九、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标明音读。 例如: 《说文》:“哈,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说文》:“匚,受物之器。象形。凡匚之属皆从匚。读若方。”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十、辞(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