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综合复习总结.ppt

高一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综合复习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Ⅱ单元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过渡时期 1949~1956 1.承前: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1949~1952 (1)背景: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帝\国\战)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改、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恢复了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一.过渡时期 1949~1956 2.启后:发展经济 建立社制 1953~1956 (1)背景:经济恢复,但工业基础薄弱 (2)措施及结果: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3~56的三大改造 (实质:改生产资料所有制)→社制基本建立 1953~1957的一五计划 (重点: 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 二.50—70S社会主义建设的得与失 ——探索中曲折前进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1)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 新形势 →新主矛 →新任务 (入社) (NOT阶矛) (经建)√ (2)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多快好省”强调了“多快”X (3)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出现经济困难X (4)八字方针提出 →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初步纠左√ 二.50—70S社会主义建设的得与失 ——探索中曲折前进 2.文革时期 1966~1976 (1)左倾导致对经济的严重破坏X (2)1971~1973周恩来和1975邓小平的努力 总结:50—70S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深刻思解、奠定思基)、中央工作会议和邓小平讲话 (2)决策: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开放 (3)意义:重大转折,标志开始 结束左倾,重确路线(思想政治组织) 重心转移,决策伟大 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继承并发展了八大)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2.1978年始先从农村改革: (1)原因:农业是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2)内容: 经营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  →调动农民积极性,促农业大发展,开始大变革 管理体制: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流通体制:改革统购统销,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       自由买卖 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  →促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新路 ◆归纳中现史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名称 时间 原因 内容 影响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农业社会主义改革 1953~1956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始 完成新民 废封剥制 地主→ 农民私有 彻底废除封剥 农民翻身 为农发工化开路 小农经济束缚发展 私有→公有 家庭→互助组、合作社 社制 确立 主观认为公社是提前建成社和过渡到共的最好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 平均分配 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和其社建积极性 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公社→家庭 平均分配→按劳多得 调动积极 解放农力 推动农发 × √ √ √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84年始以城市(esp国有企业)为重心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中心环节: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政策上放权让利、两权分离) (3)内容: 管理体制: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产权制:1992年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政策性调整→制度性调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4.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目的: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基础:独立自主的社国;原则:平等互利 (3)过程: 范围:80S沿海(1980、1988五个经济特区-1984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90S内地(1990以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内容:外资、技术→管理,第二产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经济领域→文化教育领域 战略:初期“请进来”→20C末起“走出去” (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