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工智能基础评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人工智能基础评论.doc

人工智能基础评论 程炼(北京大学哲学系)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的基础问题涉及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问题。图灵的智能理论和机器思维的观点在本章中得到阐发。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回应两种在哲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论证,一个应用哥德尔定理,一个运用现象学学说,两者都声称计算机能力与人类智能之间在原则上存在着不可填补的沟壑。本文试图证明,这两个论证都没有成功地证明这个沟壑的存在。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最初是作为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一个分支而出现的,经过几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其发展过程中,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大量思想和方法不断地渗入进来,以至于今天询问“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时,即使让有权威的专家们来回答,答案也是不尽相同的。 根据某种普通的定义,人工智能是使计算机做聪明的事情的艺术。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抓住了人工智能的精神,但它不够具体,还有一些别的看法: (1)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仅仅是一些编制程序的技巧,它们使得计算机能够诊断疾病、理解自然语言等等。 (2)作为一门计算机科学理论,人工智能是关于编程的一种独特构想。 (3)作为哲学的分支,人工智能是一种实验认识论:知识是什么?在计算机或人的心灵中知识如何被表达? (4)作为一门心灵(mind)科学,人工智能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心灵基本上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机制。在最深的层次上,人工智能试图对这个伟大的未决问题做出贡献:心灵如何从非心灵中产生出来?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它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图像。在上面的前两个定义中,人工智能被当作一门技术,而后两个定义将人工智能看作一种思想。但在种种差异背后隐藏着一种原始的一致性,即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学探究,它正在或试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说来,贯穿人工智能的全部历史,它的目标在两个方面: (1)建造强有力的装置以尽可能多地(或全部地)完成通常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 (2)提出精致的、基于实证的新理论以解释人类的精神生活。 围绕这两个目标所进行的工作正好分别构成了人工智能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 人工智能诞生的初期,在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许多研究者因此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设想,他们试图将人工智能看成是一门一般的智能科学,即看成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它的目标变成:提供能够解释(或许能够使我们复制)人类的全部心理现象的系统的理论。因此,在人工智能新定义中,“计算机”反而消失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些抽象概念,如表达(representation)、计算(computation)、心理图像(mental image)等。 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熟,但是,那些乐观主义者的雄心勃勃的纲领能否实现,却不可能仅靠设计计算机系统、编写程序来解决。有一类问题深深地与我们的哲学探究相联系着,它们肯定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全部历史困惑着我们,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问题。简单地说,“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是这些基础问题的核心。 英国天才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于1950年发表的著名长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滥觞。 在这篇文章中,图灵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计算机能思维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图灵设计了一种“模仿游戏”。设想有三个人,一个男人甲、一个女人乙和一个提问者丙。丙可以是任何一种性别,与甲和乙隔离开来。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丙通过交谈确定甲和乙哪一个是男人,哪一个是女人。为此,丙轮流向甲和乙提出问题,甲和乙依次给予回答(问答可借助打字机进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丙无法分辨甲和乙的性别,那么就在游戏中失败了;反之,则获胜。图灵设想,现在如果用一台计算机代替甲和乙中的一个,游戏就变成让丙来识别两个回答者中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如果提问者无法识别,我们能说这台机器有智能吗?图灵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图灵的论点后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里作一些澄清的工作是有必要的。我们把用图灵游戏来测定智能时所涉及的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方面,另一个是原则方面。从技术方面看,图灵的原始论文在许多细节上是不清晰的。首先,模仿游戏需要进行多长的时间才算分出胜负,三、五分钟还是数日?如果时间太短,提问者从回答中得不出足够的信息,太长,机器可能死机,人可能累趴下。其次,交谈的内容是否有限定?第三,智力多少是个程度上的事情,某些人智力超群,另一些人愚不可及,更多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一台机器可能骗过一个智力平平的提问者,但在一个专家面前却过不了几招。第四,提问者的主观因素显然能影响到游戏的结局。我们是随意指定提问者,还是需要做一定的选拔?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引发人们思考图灵游戏是否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我无意在这里进一步讨论这类问题,因为解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