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诗经.国风》中“比”看古典诗歌抒情艺术特点
从《诗经.国风》中的“比”看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特点
摘 要: 在《诗经?国风》中,“比”的运用很普遍,其艺术效果体现出对于“物”的运用和描写艺术水准的高超与纯熟,深入到了充分传达心理活动的层面,标志着《诗经》抒情艺术发展的水平。“比”既是中国古典诗歌题材内容的需要,又是其基本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诗经?国风》 “比” 艺术效果 抒情艺术特色 抒情特点
仰观中国古代文化的繁星,《诗经》无疑是其中璀璨的一颗。在《诗经?国风》中,“比”的运用很普遍。宋代朱熹简单明了地解释了《诗经》中的“比”,他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拟的意思。
一、《国风》中“比”的艺术效果
《国风》诗歌之“意”不在“物”,而在“情”,但《国风》又频繁提到了“物”,让人品味“物”,这正是《诗经》抒情手法的最大特点。喜欢抒情,却不喜突如其来地直抒胸臆,而常常借助于物象、情景、事体的点染、比拟和诉说,或因物起情,或托物取喻,或感事而发,或写景抒情,以一种委婉、有味、有形、有色的方式把感情呈现出来,这就能收到比直说更好的艺术效果。
通过“比”法的应用,不同性质的形象间产生了鲜明的映衬。用两种相反的事物,彼此对照,造成反差和对比,实际上是扩大的比喻。不同类型事物间的比喻,造成了夸张的艺术效果,更显著地突现了事物的特征与本质。
从意象上设喻,以物拟人,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富有意趣。《诗经》中还有许多美丽、奇特的想象,也都与“比”的应用密不可分。所以后来诗人常仿效这一手法。通过“比”法,《诗经》中人物外形或心理的刻画形象鲜明。“比”的应用,实际上体现出《诗经》对于“物”的运用和描写艺术水准的高超与纯熟。
“比”在《国风》中的运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明喻,在《国风》中很常见,比喻词通常只用“如”一个字。例如《郑风?有女同车》,舜华和舜英如鲜艳的木槿花,在这里作者用一个“如”字,把一同乘车的女子的容貌比喻成美丽的鲜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久久不能忘怀。又如《召南????有死麇》中“有女如玉”,也是比喻女子的美丽容貌的。
一般来说《国风》中“如”字的出现是有赞美之意的;对于批判性的事物,则通常采用的是暗喻或借喻,这类手法大都用于讽刺。
暗喻,例如《?风?墙有茨》是一首借“墙有茨”来暗喻“中?之言,不可道也”的诗歌。虽然没用比喻词,但大家都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这是对“中?之言”的讽刺之作。作者用墙上的蒺藜来比作宫中的丑事,用不能扫除来比作无法说出口;用不能铲除比作无法详细谈;用不能捆束比作无法说清楚。这样一来,生动而贴切地揭露了宫廷的糜烂生活。
借喻,如《魏风?硕鼠》借老鼠来表达人们对统治者的抱怨及憎恨之情,老鼠就是贪婪统治者的形象体现,诗作以大老鼠形象地讽刺统治者贪婪的剥削本质。用这样的手法,不仅生动贴切,而且使感情激烈而不直露。当然,借喻也不全都用于讽刺,也有用来赞美的。如《邶风?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这是七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咏叹诗。
二、《国风》体现出的《诗经》的抒情艺术特色
《诗经》立足于现实人间的生活内容,无论是《国风》中的生活抒情还是“二雅”中的政治遣怀,大多以主人公自我抒发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较之客观生活事件本身,人们由此生发的主观感受、心情、心理占据了诗作更大的篇幅。在艺术表现上往往只对事件或情况作简要概述,并不描述模拟,我们看到的多是甚至只是浓浓或淡淡、热烈或绵长的情思和怀抱。
比如《王风?黍离》是一篇感情十分抑郁沉痛的文字,诗人写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诗序》据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句,将此诗断为“闵宗周”之作,后世甚至由此产生了“黍离之悲”这个成语。然而宋人王质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因为该诗后面又分别提到了“彼稷之穗”、“彼稷之实”,这显然不是一次经过所能看到的。其实,“是”与“不是”都难求确解,因为作者原本就不打算告诉你他的忧伤缘何而发,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作让我们感到的只是一种悲怆难言、凄凉孤独的情绪和心境。
《国风》中也有一些带有较多叙事和描写成分的作品,如《卫风?氓》写宗法婚姻制度下妇女被丈夫厌弃的不幸命运,其中女主人公与男方定婚、结婚直至婚变的发展过程交待得就比较具体,还出现了一定的细节描写,女主人公的遭遇的确给我们以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但这首诗又全是以抒情主人公思前想后的意识流动为线索结构组篇的,而且以表现主观感受为中心,叙事只是抒情的材料,其中还夹有对这一经历的主观认识和感慨。因此,这其实是一首典型的抒情之作,叙事和描写成分的加入,乃是心理活动充分展开的一种表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6397-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pdf VIP
- 中南大学青年长江候选人贺治国.pdf VIP
- 狂人日记 鲁迅.pdf VIP
-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实用指南20241231_143250.pdf VIP
- 民政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 Unit5 Let's go第4课时 Hit it big&Wrap up&Let's explore(课件)2025-2026学年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VIP
- 高中化学:化学数字化实验.doc
-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设计.docx
-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42).doc VIP
- Unit5 Let's go第3课时 Fuel up (课件)2025-2026学年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