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惦与《电影锣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钟惦与《电影锣鼓》

钟惦与《电影的锣鼓》   1982年10月,钟惦?在离开故乡47年后第一次回四川江津,我作为家乡派出的工作人员之一,陪了他整整8天。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座谈会宴会,以及故交旧友之间亲切的交谈,我均在场聆听;寻访旧居以及钟老曾教书糊口的刁家厅小学,以及游黑石山、陈独秀墓,我也随伺在侧。从与他的交谈及接触中,我了解了曾使他陷入多年困境的《电影的锣鼓》一文所引发的那场风波的情况。      《文汇报》开展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      1951年,钟惦?由文化部调到中宣部文艺处。中宣部当时正准备成立电影处,江青对管电影有兴趣,便主动要求当这个电影处的处长。她架子很大,给她派的人她不要,非得自己点将不可,最后点了三个人,钟惦?就是其中之一。   1956年11月里的一天,《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一名叫姚芳藻的女记者,来找钟惦?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鉴于目前国产电影受到群众冷淡的问题,她准备在《文汇报》上发起一场电影界如何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拍出好片争取群众的讨论。      钟惦?是专管电影的,他对姚芳藻说,电影界目前的问题非常多,完全值得讨论。钟惦?提议,讨论应抓住三个要点,第一,群众为什么不喜欢国产影片?第二,领导的干涉是否太多太过?第三,电影人的创作潜力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围绕这三个问题,钟惦?一口气谈了大概两三个钟头。钟惦?还给姚芳藻讲了一桩他亲身经历的往事。那是1939年冬,鲁艺派出一部分师生到晋察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体验生活”。正好部队在陈庄打了一仗,他们马上采访创作,写出多幕话剧《陈庄战斗》,排出后,就到参加过陈庄战斗的部队中去演出。原以为会受到战士的欢迎,没想到还没演到一半,一些观众就相继离开了,最后,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扮演主要角色的崔嵬刚一下台,就蹲在地上伤心地哭了。钟惦?说,目前国内的电影已经很不景气,观众不掏钱买票,不要说电影事业的发展,连国家想每年从电影上取得一些经济收入也不可能。自1949年10月以来,国内几家电影制片厂也曾拍过几部深受群众欢迎的片子,如《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平原游击队》等,但绝大多数的国产片,上座率相当差,以当时拍电影力量最强、观众较多的上海为例,《春风吹到诺敏河》、《闽江橘子红》上座率为23%,《土地》上座率为20%,而《一件提案》的上座率仅9%。   钟惦?还拿出一组统计数据给姚芳藻看,从1953年到1956年6月,国产片总共发行了100多部,而其中有70%以上的没有收回成本。有的只收回了成本的10%。而有的影片连广告费、宣传费也没有收回来。总而言之,姚芳藻对钟惦?那一天的谈话以及钟惦?给她看的材料很感兴趣,她也认为把这些问题拿到报纸上去讨论,很有价值,很能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也一定会吸引广大读者的注意。当然《文汇报》的影响也能随之扩大。   在姚芳藻的推动下,1956年11月14日《文汇报》开展了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这一天的《文汇报》发表了《国产片上座率情况不好、不受观众欢迎的事应引起电影制片厂的重视》的新闻报道,配发了一篇短评《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还配发了两篇批评国产影片的读者来稿。    《文汇报》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很引人注意的,因为在此之前,报纸对新中国成立后拍的新片都是一片溢美之声,而《文汇报》敢于集中版面,大张旗鼓态度鲜明地批评国产影片,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阶层的注意。   此后,《文汇报》继续开展了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因为实际上起到引火作用的那篇报社短评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所以,撰文参加讨论的人几乎一致地顺着这一思路展开。当然,这的确也是事实,同时也是他们苦恼着、思考着的问题。   著名女演员上官云珠认为:“一个演员,顾名思义,自然不能离开银幕和舞台。演员的生命之花,一旦离开了培育它的园地,就会枯萎。但是我们厂的绝大多数演员,其中有七年之久只在银幕上露过一个镜头,或只在舞台上演出过一两次戏。老演员们感到力无处使,在业务上一年一年的荒疏,青年演员们还是原地没有动,学了七年理论没有实践的机会,自己怀疑自己到底还能不能演戏呢?心里一片空白,每个演员都被搁置得快要生锈了!”    “今天的观众是以主人公的姿态走进戏院里去的,他们不能容忍乏味的、公式化概念化没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我们不能不尊重他们。他们要政治,但不要政治口号。”这是著名导演陈鲤庭的观点。   导演吴永刚在文章中指出:“政治不能代替艺术。人们花了时间和金钱,但是得到的不是艺术的欣赏,却是像在听一个政治报告,读一篇政论,这样的电影怎么能使广大观众接受呢?”   满腹苦衷的作家老舍也写出题为《救救电影》的文章。在文中,老舍尖锐地指出:“今天,人民真是如饥似渴地需要电影,可是好电影却寥若晨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