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经济逻辑”.docVIP

理解中国“经济逻辑”.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解中国“经济逻辑”

理解中国“经济的逻辑”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有很多视角,核心是政府经济活动,甚至能以此明显区分不同时期的中国经济特征。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概括近八年来的中国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财政的扩张。展望下一步经济走势,若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整得当,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      财政扩张的逻辑    对于财政扩张,曾有人表示疑问,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那么快,而增税应该算是紧缩型财政。   但中国的财政机制是以支出定收入的,因为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严格预算制度,所以多是行政官员先决定任期内需要实现的几件大事,再回过头来到各渠道找钱。    故此,税收的迅速增长不太可能形成对应的财政盈余结转至下一年。虽然这些年中国每年的税收都有20%至30%的增长,土地收入也增长很快,但多数早被预支出去了。    正因为扩张的财政支出,政府才产生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时一个机制被发现:住房货币化,于是土地资本化以后,政府成了唯一的地主。经济被牵引到房地产支柱上,根本的动因还是财政,房地产繁荣某种程度上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   所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最终还是来自于银行――开发商从银行获得贷款来参与土地的竞拍。更关键的是地根撬动银根。   地产商多认为,中国的楼价高是因为政府控制土地的供给。这话只对了一小部分。地方政府调控住宅供地量抬价格或保价格的情况是有的,但整体上供地却是大幅增长的(每年住宅供地量只占全部供地量的30%)。    地方政府很聪明,知道用楼价来撬动整体地价估值水平,然后招商引资撬动银根,支撑投资的扩张。不能机械地理解“零地价”,那只不过是政府对于投资方的价值让渡来引致投资,因为对于银行来讲,地价还是市场地价。    这其实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主线。土地供给是中国投资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类似于地方政府的资本金。从严格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实际上也是投资方,只不过它所得到的并非投资利润,而是财政收入、就业、GDP以及日后的政治晋升。    财政的扩张,使得中国的宏观结构近年来发生???显著变化。    比较1994年至2002年与2003年至2010年两个时间段可以发现,最近八年,中国的投资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0.38上升至2010年的0.49)。与此对应,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0.44下降至2010年的0.34)。这种变化在危机后的两年中表现更为明显,投资率上升的5个点是在2009年至2010年完成的。   剔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之后,中国在1994年至2002年与2003年至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实际投资增速相差一倍。   前一个时段的实际投资平均增速为11.9%,后一个时期的实际投资平均增速放大至23%,差距达11个百分点。    高投资增长必然需要低成本资金支持,所以中国在1996年至2002年的实际利率为3%,而2003年至2010年的实际利率降至-0.3%。在这96个月中,52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   同时,投资扩张需要低要素价格支持。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掌控着经济增长的要素,土地、矿权、税收优惠、环保标准和市场准入。理论上,它们有能力改变微观的投资回报率,来支持其所意愿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迅速扩张。    但高强度的投资扩张,却反映了大规模部门之间财富的移动,私人部门(体制外企业和家庭)财富的转移为投资的持续繁荣提供了补贴。   比如,中国长时间将家庭储蓄利息率锁定在极低的水准,私人部门的企业和居民承担了很高的宏观税负,这包括政府收入高速增长和公共福利供给严重不足,以及政府为了支撑庞大的公共投资,将房地产演变成融资的机制,家庭被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强制隐形地抽税。    作为对照,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与投资率近八年来背离运动,也反映了这一过程。    仔细分析1994年至2002年以及2003年至2007年的中国储蓄率结构变化,将更清楚财富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结构性移动。   1994年至2002年,中国总储蓄率平均37.8%,2003年至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46%。单个年份看,2007年的储蓄率比2002年上升了11.7个百分点,其中:家庭贡献了2.1个百分点,政府贡献了3.2个百分点,企业贡献了6.4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快速上升,家庭储蓄在总储蓄中所占份额相对下降。    中国目前60%的储蓄是企业和政府形成的,而1994年至2002年期间,这一比例为47%。这是投资扩张经济模式的结果。当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的剩余越多,它主要做投资,形成产能,所以高储蓄又促成进一步的高投资。    上述逻辑的结论是,只要投资还在迅速增长,就需要家庭部门提供更多补贴,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就将停滞不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