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曾佑之平生与学术.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曾佑之平生与学术

夏曾佑之生平与学术 2010-08-17 14:02:00 /article.asp?Newsid=3056 小引 夏曾佑的名字,对关心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学术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说出个夏氏的子丑寅卯,大概就没几个人了。 这是近代学人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一位近代历史人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名气也很大。提起这个人,许多人都能道出一二。然而,就是不知其所以然。即便是他的朋友同事,对其谈论也常似卖花担头看桃李,模糊影响,如画鬼魂。后人论述,当然更不能免。 举两个与夏曾佑相关的例子吧。 有一本张元济老先生的传记,中间谈到夏曾佑时写道,夏的“英文也学得极好,能直接读英文书。”根据呢?没说。其实,夏的公子夏浮筠为乃父作传,曾经明确不含糊地说过,其父 “平素不习西文,未履欧美之地。”夏曾佑在给汪康年的信中也说过:“弟既不通外国语言文字,一失舌人,便成聋瞽。”梁启超则说,他们“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几部教会的译书当宝贝”。 还有一套署名为现代学术经典的丛书,每本书前面都有个很长很长的序。里面说:夏曾佑做过《时务报》主编。后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的一篇史学博士论文,也这么说。其实,压根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他怎么就这么说呢?想来是东拼西凑弄乱套了。(按1898年6月王国维致许默斋:“现拟请夏穗卿为(时务报)主笔,未来第六十三期《论近代政教之原》即夏作也。”主笔,尚且为“拟”而已) 据悉,已故周予同先生曾经搜集过不少夏曾佑的材料,但是,生不逢辰,全都流失了。袁英光、朱维铮诸先生亦颇注重夏氏史料之搜讨,多有创获。余忝为后学,窃不自愧,亦思有作,或可博诸先生之一粲,免诸覆瓿。因有此作,发凡引绪,方家政之。 夏曾佑之生平 夏曾佑,字穗卿,号碎佛。别人称呼或自己署名,有时也写夏仁和、夏泗州、夏、穗公、穗生、两浑、沙门大田氏、大田、冰庵,等等。最常用的笔名则是“别士”。 “别士”这个名字,据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出于《墨子》,与“兼士”对称。墨家叫“兼士”,非墨家便叫做“别士”。梁启超是心醉墨学的人,故号“任公”,又自命为“兼士”。夏曾佑自称不能做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甘愿听任墨家排挤,故自号别士。 他是浙江仁和(杭州)人,生于同治癸亥年十月(1863年11月)。哲嗣夏浮筠《夏曾佑传略》说他“生于前清咸丰癸亥年十月”。“咸丰”为“同治”之误。“癸亥年十月”为1863年11月。按夏曾佑诗《壬午五月十二日作》,首句为“廿载光阴转瞬过”。壬午是1882年,向前推“廿载”,恰好是1863年。 近代浙江出身的许多著名学者,像马叙伦等,都把夏氏尊为前辈乡贤先生,章太炎也是他一度要好的朋友。他的父亲夏鸾翔,字紫笙,是位数学家,著有《致曲图解》、《少广槌凿》等书。清同光时,与同乡的李壬叔善兰、戴谔士煦并称为杭州算学三大家。 夏鸾翔去世得早,但失去父亲的夏曾佑并没有因此影响学业。他自幼好学深思,禀性聪慧。童时出游,见到虫介物,常常取而集之,以观察其形体结构动作为乐。有时被刺毒伤,也不在乎。一次,偶而在教会看到一本叫《谈天》的书,爱不释手。一位英国传教士便问他:“你年纪这么小,看得懂吗?”他回答:“懂”,这位英国人便把书送给他。《谈天》是一部天文学译著,介绍了一些近代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论,在晚清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此外,他至少还读过《光论》、《声论》、《万国通论》、《泰西新史揽要》等译著。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若利用西学作为“开风气之资,虽学人未能立至高深,而实事求是之学,有异空言,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皆能有益也。”显然,这类传教士的译著,对夏曾佑启蒙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在接触西方科学知识与思想的同时,夏曾佑更多地是钻研中国传统典籍,这反映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知识界的一般特征。他少时读书,曾经以数十巨册置于案上,穷一二日之力读毕。有时一天可读二三部。及掩卷,书中要旨,能一一备述。因此博及群书,几无学不窥。梁启超说他二人都是从小治乾嘉派考证学有相当素养的人。 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夏曾佑便有了“近日文章慷慨多”(《壬午五月十二日作》)的志向。此后,他的一生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线,形成两个明显的不同时期。 光绪十三年(1887),到天津,与同乡叶瀚(浩吾)等人颇多酬答。十五年(1889),举于乡。转年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朝廷发布命令,赐他和文廷式、吴鲁、董康等人进士及第。他当官了,入词林,改礼部主事。但官小职闲,专心于读书治学。作文,不起草,每得一题,端坐沈吟,移时而展卷录就。座客在,不为之间。风流潇洒,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充满热情,成为当时的名流。特别是他身处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朋友多,信息灵,而才华又出众,所以显得非常炸眼,构成其生命中最闪光的一段。 大约在光绪二十年(18

文档评论(0)

mliaojfangw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