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郊矿3.0 Mta新井设计-松动圈理论与支护技术研究.docx
一般部分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情况1.1 矿区概述1.1.1交通位置城郊矿井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覆盖城关乡、城厢乡的全部及侯岭、双桥、十八里、将口乡的一部分。南北长约6.371Km,东西宽约11.334Km,勘探面积约60平方公里。北临陈四楼井田(已建井投产),南接新桥井田(已精勘),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7/30~116025/21北纬33053/52~34000/35井田范围北起F6断层,南至F20断层,西起F2断层,东至煤层隐伏露头。井田内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永城市西北至陇海铁路商丘东站约95公里,夏邑东站62公里;东北至京沪铁路徐州车站约100公里,东南至宿州车站月75公里,距京九铁路的亳州车站55公里,且均有柏油公路相通。乡村之间公路相通。图1.1城郊矿井交通位置图1.1.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淮海冲积平原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总体为西北高,南东低。最高海拔标高+40.2m,最低+32.3m,一般+34~+37m。1.1.3河流及水体本区属淮河水系,地表水体不发育,主要河流为井田内的人工河流沱河。该河枯水季节关闸后抬高了上游水位,用于农灌,下游长期少水,只是在洪水季节开闸放水,排洪泄涝。平均年流量一般为1~2m3/s,雨季最大流量384m3/s,最高洪水位标高为34.79m,最低水位标高为30.07m。1.1.4气象地震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77.4mm,年最大降水量1518.6mm,年最小降水量为556.2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11.12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每年七、八月最热,一、二月最冷,最高气温为+41.5℃,最低气温为-23.4℃,年平均气温+14.4℃。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北、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3.4m/s,最大风速20m/s。冰冻期为每年11月初至翌年3月底,最大冻土深度为0.21m。永城市属郯城~庐江地震带影响范围,地震烈度小于6。据有关记载,公元925年以来,永城市东部安徽省境内肖县、宿县一带曾发生38次强烈地震。1668年山东郯城曾发生8.3级地震,永城市受到地震影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区。1.1.5矿区经济概况永夏矿区地处黄淮平原北部。矿区工业以煤炭、电力、冶金、建筑材料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芝麻等。矿井建设所需钢材、木材从外地采购,经铁路和公路直接运至工业场地,砖、瓦、沙、石及水泥均可就地供应。本区地处黄淮冲积平原的北部,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在矿区范围内分布有城关乡、城厢乡等多个小村庄,征地和拆迁工作对矿井生产不会有一定影响。永煤集团公司已建成的矿区中心居住区及机修、器材供应等辅助设施均可为矿井建设和生产提供生活服务及生产服务。1.1.6水源及电源区内第三、四系松散孔隙承压水含水层,砂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富水性较好,水质符合饮用标准,可作为矿井供水水源。另外,井下排水经处理后也可作为矿井供水水源。永城市水利局对矿井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已给予批复。本矿井供电电源双回路均来自城郊110KV变电站不同的两个母线段。1.2井田地质特征1.2.1井田地质构造在区域构造体系中,本区位于华北台块东南隅、山东台背斜徐蚌凹折带中;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东段北支的南侧,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东侧。城郊矿井田位于北北东向的永城隐伏背斜的西翼中段,北北东向断层构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近东西向构造,局部发育有北西向构造。总体构造特征是以宽缓褶皱为主,伴随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且多集中在背、向斜两侧。井田东南部地层走向为北北东向,南部由于两组不同方向构造的复合而呈马鞍状,中部、北部由于受小褶曲的影响,呈波状起伏,走向变化较大。地层产状总趋势向南西西方向倾斜,地层倾角一般在8°~15°,个别地段(东南部蒋阁向斜一带)达20°~30°。褶皱和断裂构造呈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展布。本区处于华北板块南部,嵩杞构造区东缘永夏断隆带。中新代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了郯庐断裂系,本井田近邻该断裂系,区域构造格架严格受其控制。和本区和华北地台区一样,经过多次构造运动,于燕山期形成了现在的构造格局。区内以北北东-北东向构造为主体,东西向(近东向西)构造次之,局部地段亦发育有北西向构造,伴随有岩浆岩活动。永城煤田煤系地层的展布形态,受上述两组构造的严格控制。1.褶皱永城隐伏背斜是区内最大的褶皱构造,表现明显,为控制永城煤田的主体构造。北端由豫、皖接界的芒砀山一带延入本区。在区内展布于永城市东的丁集、演集、柏山一带,呈北东10°~15°方向延伸,有向北倾伏之趋势,向南继续延伸进入安徽省境内。北部转折端被北西西方向的太平集断层所截。轴部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形成地垒状抬升,有寒武、奥陶系灰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