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种水产养殖课件第二章 节 _刺参养殖.ppt
选优方法 虹吸法 浓缩法 拖网法 拖网法? 当孵化出的幼体密集于水的上、中层时,可用特制的长与孵化池的宽度相当,宽、高均为4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网箱将幼体拖捞到培育池中。 虹吸法 虹吸法就是利用水位差的压力,用虹吸的方法将一定量的幼体由孵化池虹吸到培育池。 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将所需的孵化池内的一定量的幼体,用虹吸的方法吸入网箱,使之浓缩的方法。 六、耳状幼虫培育技术 (一)耳状幼虫培育密度 (二)饵料 (三)日常管理技术 (四)培育水体的主要环境因子 (一)耳状幼虫培育密度 多年人工育苗实践及实验表明,培育初耳幼体的最适密度0.4~0.6个/毫升左右;如果有充气条件下,密度可以适当加大,一般可控制在1个/毫升以下。在适宜范围内,密度越小,幼体个体越大,发育越快,成活率、变态率越高。 密度过大,则幼体发育迟缓,甚至滞育、畸形,最终不能变态而死亡;培育密度过低,则影响单位水体的出苗量。 (二)饵料 耳状幼体最适单胞藻饵料为盐藻、角毛藻,可以单独投喂,也可以以其为主与其他品种搭配混合投喂;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骨条藻等,也不失为耳状幼体的适宜饵料,可以单独投喂,或者与其他品种搭配混合投喂;湛江叉鞭金藻、单鞭金藻、等鞭金藻等品种,不宜长期单独投喂,尤其是不适中耳以后幼体的单独投喂,但是与盐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等品种适当搭配混合投喂,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扁藻、小球藻、微绿藻等品种,在耳状幼体培育期间,尽量不利用,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只能偶尔利用,或者作为微量搭配品种加以利用。 饵料 单胞藻 种类 混合投喂 代用饵料 海洋酵母 面包酵母 鼠尾藻、大叶藻粉碎滤液等 (三)日常管理技术 换水 投饵 通气和搅池 清底和倒池 病害的防治 1、换水 换水量培育前期,每日2次,每次为培育水体的1/3。培育后期,每日2~3次,每次为培育水体的1/2。在具体培育过程中,视水质状况,可适当增减。流水培育法,由于流水时间长,流速缓,幼体贴附筛绢壁上的情况不严重,能避免对幼体造成的伤亡,前期流水量,可控制在1个量程左右,后期可增至1.5~2个量程。 2、投饵 投喂单胞藻饵料,按培育水体计算,初耳幼体每日投饵2~3次,日投饵量2万C/ml,中耳幼体每日投饵3~4次,日投饵量2.5~3万C/ml,大耳幼体每日投饵4次,日投饵量4~5万C/ml。投饵量的大小,还应根据当天检查幼体胃含物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投喂单胞藻,必须充分注意的其他问题是饵料质量,包括饵料培养浓度和原生动物污染程度。在10X10倍显微镜下观察,一个视野面、原生动物多达10个以上,则表明饵料质量低劣,尽量不投喂,或者少投喂。 3、通气和搅池 搅池,每小时一次。用搅耙在池的上、中层轻轻搅动水体,使幼体分布趋向均匀。通气,滤气石的数量,按培育池池底面积3~5m2一个的比例配备,微通气。可以连续通气,也可以每2小时通气30分钟断续通气。通气时,必须注意通气量要适宜。 4、清池与倒池 清池:一般2~3天清吸池底一次。清吸时,若吸出的水内正常幼体极少,则直接排掉,如若清吸出的水内尚存一定数量的健康幼体,则吸出的水应通过筛绢网箱,将幼体浓缩于网箱内。清吸完毕后,将网箱内含有幼体的上清液移到水槽(箱)内,再次澄清,健壮幼体上浮于水的上表层,即可将上表层的幼体返回培育池,其他的排掉。 倒池:往往容易对幼体造成大的伤害,影响成活率,一般不采用,当幼体突然因水质恶化发育不良,必须较彻底地更新水质时采用。倒池方法,如同初耳幼体选优时的浓缩法,将原池的幼体浓缩于网箱内,再移到新的培育池内继续培育。 5、病害的防治 在幼体培育期间,只要管理得当,幼体病害比较少。但是,在高温季节,自然海水水质本身有恶化,同时水蚤类也处于繁殖盛期,培育池内容易繁生水蚤,水蚤与幼体争饵料,争生活空间/肖耗水中的溶解氧,应及时杀灭,一般可用2~3X10-6(2~3ppm)的敌百虫,效果显著。在特殊情况下,培育池内能够挛生大量细菌,某些致病菌种对幼体有一走的危害,可能引起幼体胃萎缩、糜烂。在这种情况下,施抗菌素药物有一走的疗效,通常采用3~5X10-6 (3~5ppm)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 (四)培育水体的主要环境因子 水温 溶解氧 盐度 光照 PH值 氨态氮 重金属离子 浑浊度 1、水温 刺参耳状幼虫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7~26℃,最适温范围是18~22℃,此时8天发育到大耳幼体,第9天发育到樽形幼体,第11天发育到稚参。每天换水前后测温各一次,温差不大于±1℃。 2、溶解氧 溶解氧要大于3.5ml/L。以单胞藻为饵培育幼体时,通常不会出现溶解氧过低、严重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