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免疫学进展1
免疫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免疫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免疫学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展望;现代免疫学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及其微量化检测的特点,几乎可以在体液、细胞以及组织等多个层面,进行定性、定位以及定量检测各种物质,并能高效纯化蛋白和分选细胞。已成为生物制药、研究细胞发育、分化、凋亡以及干细胞移植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实验手段。
学习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希望通过了解免疫学技术的创建过程,能够给从事相关研究者带来创新思维的启迪;另外,了解现代免疫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免疫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Kitasato 应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发现在其血清中存在可与外毒素结合的物质,并命名为抗毒素。1891年Behring应用免疫动物抗血清成功治疗了一例白喉患者,这是利用抗毒素被动免疫治疗疾病的第一个实例,Behring也因此贡献,于1901年获得首届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
伴随抗体及补体的发现,定性、定量及定位检测抗原、抗体以及补体的免疫学方法逐步建立。 ; 一、经典免疫学技术
1、血清学检测技术的建立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技术、免疫溶血空斑试验等。
1896年Max G和Herbert D发现颗粒性抗原细菌与抗血清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可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即细菌凝集反应。1902年Landsteiner K建立了血型凝集试验,最终确定了人类ABO血型,奠定了同型血输血的基础,Landsteiner本人也因发现人类血型的伟大贡献于1930年获得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1897年鲁道夫·克劳斯(Rudolph Kraus)发现细菌毒素与抗毒素作用出现沉淀反应,即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的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
1948年Jacque O和Orjan O进一步建立了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技术。;2、免疫化学研究;图2 修饰抗原与抗体反应; 1939年阿恩·提塞留斯(Arne Tiselius)和埃尔文·卡巴特(Alvin Kabat)利用血清电泳技术确定人外周血白蛋白、α、β及γ球蛋白,发现抗体结构属于γ球蛋白。;二、现代免疫学技术;1、标记抗原-抗体技术的建立
1941年艾伯特??孔斯(Albert H Coons)创建免疫荧光技术。
1955年Coons、Leduc和Connolly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通常是指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以及藻红蛋白(phycoerthrin,PE)等荧光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用以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的技术。;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放射性免疫检测技术;;51Cr释放法检测细胞毒示意图; Sternberger L建立了免疫酶技术(EIA),其原理是利用酶替代同位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抗原与抗体反应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出现的颜色反应强弱,确定抗原或抗体的量。
1971年Engvall和Perlaman等又创建了非均相酶免疫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其原理是利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再与结合在固相支持物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由于形成的酶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在固相支持物表面,而未结合的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则存留在液相中,通过洗涤固相物而将游离抗原或抗体与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开 。;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1971年Faulk和Taylor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再与相应抗原反应,建立了早期的免疫胶体金电子显微镜技术。胶体金颗粒具有电子密度高的特点,电子显微镜下呈黑色颗粒状。
研究发现胶体金颗粒的颜色与颗粒大小有关,当胶体金颗粒直径大于20nm时,呈现砖红色,颗粒更大时肉眼可见。因而利用胶体金技术相继开发出胶体金快速斑点渗滤技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如在临床诊断中使用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快速诊断玻璃纤维滤纸。 ;1978年Velan和Halman又进一步建立了高敏感性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hemiluminescence linked immunoassay,CLIA)。
其原理是过氧化物酶可促进底物(H2O2)释放O-离子作用于鲁米诺(5-氨基-2,3-二氢-1,4酞嗓二酮),在碱性溶液中激发形成的氨基肽酸盐产生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迅速释放,借助光学仪器可以检测到发光强度,该强度与抗原标记的酶的多少有关,即与抗原-抗体结合水平有关。 ;随着现代分子免疫学技术的发展,198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tark G等在DNA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迈克尔孙干涉仪 单缝衍射.pptx
- 卖木雕的少2.pptx
- 卖木雕的少莫红梅2课时.pptx
- 马可尼信号发生器.pptx
- 卖木雕的少ppt修.pptx
- 卖木雕的少00001.pptx
- 卖木雕的少课件.pptx
-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微观ppt第二章.pptx
- 脉冲整形电路.pptx
-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ppt.pptx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1化学发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0分子荧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2色谱分离过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5气相色谱仪与固定液.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4色谱定性定量方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6气相色谱检测器.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9液相色谱固定相与流动相.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7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8液相色谱仪器与类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3 原子光谱和分析光谱.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