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产伤股骨骨折23例的临床治疗
新生儿产伤股骨骨折23例的临床治疗
作者:冼敬锋,钱军
单位:广西田阳县人民医院外科,广西田阳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新生儿;固定术
新生儿股骨骨折是因为难产或接生过程中接生员不当助产引起的闭合性骨折,我院1990年3月~2004年8月收治新生儿股骨骨折2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均为单侧骨折,中段骨折16例,中上段骨折7例。骨折类型:横型6例,斜型13例,螺旋型4例,最早于骨折后2小时入院,最迟于骨折后3天入院。本组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2.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中段骨折16例,上段骨折2例,骨折对位对线差,经牵引复位骨折对位对线好后行小夹板固定2~3周,骨折愈合。另外5例因于骨折位置上段夹板固定无效或骨折经复位两骨折端不对位而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固定3~4周,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
3.结果
骨折徒手复位小夹板固定者,2~3周骨折愈合,骨折切开克氏针内固定者,3~4周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本组23例全部治愈,随访3~6年,5例患肢较健侧长度增加0.5 cm,虽然发生两侧肢不等长,但到2岁左右,均无功能障碍,并未造成跛行及影响学习行走。
讨 论
新生儿股骨骨折属产伤范畴,发生率低,原因是农村由接生婆旧法接生而未被发现。骨折多发生在胎儿臀位,足先露,助产员抓住产儿小腿和膝部牵引用力折板而使股骨中上段骨折,也有的是初产妇助产不当引起,可听到明显的骨折声。诊断不难,检查可见大腿畸形,也常见有对位好的青枝骨折,X光照片检查可确诊。
新生儿骨折在月子里,下半身不宜长时间暴露,悬吊牵引是不可使用的方法。因新生儿骨折愈合快,自行矫正能力强,有些移位、成角可自行矫正,所以,股骨中段骨折治疗,多采用小夹板固定术。本组23例全部为横行或斜行骨折,骨折部位于股骨中上段,16例中段骨折中15例骨折后及时发现,骨折移位不大或经牵引复位后对位对线理想行夹板固定术。股骨上段骨折治疗7例,经复位夹板固定无效,原因是股骨上1/3骨折,近折端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折端则向上、内移位,徒手复位比较难,另外新生儿大腿短小,复位后也难以固定。本组中上段骨折的7例中,只有3例在中上1/3处,复位时骨折端嵌插在一起,形成稳定,骨折夹板固定才有效。另4例骨折位置偏上,骨折复位后无法固定,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儿童使用细的克氏针穿过骨骺板中央并不干扰生长,远期观察证明对骨骺生长和肢体长短无明显影响[1]。新生儿的肌肉不发达,骨折愈合快,内固定应采用简便、损伤小且坚固的材料。本组8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经随访4年,所有病例骨发育正常,两下肢等长,无功能障碍。因此我们认为,新生儿股骨骨折,不能行夹板固定术时,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由于新生儿骨折生长快速,术后3~4周即愈合,愈合后克氏针尾折弯不会沉入骨髓腔内造成取出困难,可如期拔除。
至于肢体不等长,任何骨干骨折,均有纵行加速生长,但准确数量难以估计。有报道小儿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平均肢体过度生长约1 cm,甚至同侧未损伤的胫骨也有一定的过度生长。加速生长一般在伤后18个月内,长度可达1 cm,此后不再生长[2]。骨折后发生患肢短缩者极少,短缩原因为过度重叠或成角畸造成,极少数是由于生长停滞所致。本组病例徒手复位的有12例骨折对位,骨折愈合后两下肢基本等长,但即使对线对位好及克氏针内固定者,患肢因过度生长都比对侧长 0.5 cm左右。
新生儿股骨骨折只要熟练掌握接生方法就可避免,相对于脑部产伤对小儿本身影响明显的轻,但是,一但发生对小儿母亲精神创伤难以设想。本组23例只有2例发生在正规医疗单位,其他都是农村旧法接生不当造成。因此,笔者认为提高住院分娩率可减少新生儿股骨骨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陆林,杜绍先,僧国珍,等.外科实习医师手册[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82.p [2]吉士俊,潘少川,王继孟. 小儿骨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2000,58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