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思路与对策探析.docVIP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思路与对策探析.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思路与对策探析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探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可分为七个阶段,呈波动性变化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从机制、体制、增长模式等方面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金融体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实现。   关键词 “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农业政策      作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而“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国际市场消费能力的缩小使我们经济工作转入拉动内需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轨道上来。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状况。         一、我国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      (一)我国农民的收入构成   按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农民收入可分为劳动报酬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一般而言,农民能从非农产业获得劳动报酬性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本地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劳动报酬。   1 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部分,其比重日趋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75.6%下降为54.0%,但仍高于50%,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部分(见表1-1)。   2 从家庭经营收入内部来看,二、三产业收入作用越来越大,而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值45.6%。虽然2004、2005、2006年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对粮食实行“直补”政策的影响,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农民纯收入的50%。(见表1-2)。   3 工资性收入比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85年开始劳动报酬收入逐步上升。1990年到200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由138.8元增加到1375.3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由20.2%,增加到34%(见表1-1)。   4 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较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小。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虽然略有波动变化,但从整体而言仍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由于其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较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小,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能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波动性变化   从表1-2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一直在增加,2006年我国农民纯收入达到3587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的397.6元翻了9倍,纵向看,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自1979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多数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具有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快速增长时期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4.8%。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政策主要体现在:其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二,政府纠正了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重工轻农的政策、大幅度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一系列促进农产品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农业政策。一方面使农民由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进一步刺激了农业生产。   第二阶段:(1985-1988年)增长缓慢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施行农业哺育工业发展的政策,取消了对农产品长期实行强制收购政策,降低了粮食收购价格,减少粮食收购量,使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停滞阶段。虽然名义增长率仍达两位数,即年均增长11.1%,但由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之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格迅猛上涨,造成工农产品“比价复归”现象;特别是1985年粮食大减产,受粮食产量持续徘徊的影响,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明显减缓。   第三阶段:(1989-1991年)徘徊停滞阶段   农民收收增长幅度连续3年下降,其中1989年出现了负增长,年均实增长率只有0.7%。农民收入实际上处于徘徊停滞状态。这一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以城市改革为主的全面改革阶段。政府的政策开始向城镇倾斜,城乡收入差距也开始不断地扩大。   第四阶段:(1992-1996年)恢复性增长时期   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农业政策是“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农产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