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模式与混合建设模式比较研究.docVIP

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模式与混合建设模式比较研究.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模式与混合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模式与混合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从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两方面问题对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模式与混合建设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保障性住房的混合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以促进不同收入阶层的相互融合,保障社会稳定。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混合建设   一、引言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要为集中建设和混合建设两种模式。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多采用独立集中建设方式,而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又多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域。保障性住房虽然使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当前的建设方式和选址区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却在日益扩大。    集中建设模式与混合建设模式均有各自的利与弊,本文将从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两方面对比分析这两种建设模式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的配套设施也有了新的要求。小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关系到生活的舒适度。一个小区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也日渐成为购房者在选房时考虑的因素之一。   (1)集中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收配套费。实际发生的居住区配套建设工程费则要由地方政府筹措,而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位置的边缘化决定其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更为繁重,资金需求量大,但实际建设中,政策、资金往往落实不到位,使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成为水、电、气等市政配套的“孤岛”。   (2)混合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所谓混合居住模式,就是从政府层面推动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的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苏振民、林炳耀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共政策建议。   三、基于居住分异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居住空间分异,即因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通常来说经济越发达,这种分异的动向越明显, 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1)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带来的社会问题    保障性住房项目集中建设的现象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空间聚集,强化了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分异,且容易导致贫困过度集中和社会分割问题。    目前南京市正在筹建的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选址均远离主城区且集中建设,明显的贫富对立想象目前虽未出现,但从长远看来,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该问题应该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混合建设模式的提出    1980年以前,美国实行的住房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但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意识到低收入家庭集中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affordable housing”的概念。美国的威尔森(Wilson)教授也认为,将贫困者和中等收入者隔离开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并容易导致贫困文化的产生,混合居住模式将不同收入者聚集在一起,这会给社会稳定带来积极的影响。   (3)混合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混合建设模式为保障性住房政策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概念和方向,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运作机制上,混合居住项目的主要开发方式强调市场的作用,试图通过吸引高收入阶层购买商品住房,以减轻公共住宅的财政压力,但这种方式实际上存在较大的附加成本。由于高收入阶层具有更大的购房选择能力,而混合居住邻里对于高收入阶层的吸引力较其他的单纯商品住宅邻里要差,因此混合居住邻里中商品住宅会具有较大的空置率[4]。    其次,关于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效果,仍然存在着争论。主要的争论焦点是社会经济异质的邻里和住宅开发,是否一定会带来好的社会效果?是否会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并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生活方式作用于同一邻里环境,当找不到契合点时,很容易发生冲突,更谈不上社区感的形成了。   四、混合建设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混合居住社区应面向中低收入阶层    研究表明,社区内高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不超过低收入家庭的4倍时,居民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容易得到缓解。在推行混合建设模式的同时,如果一味地将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得不到提升自身社会经济能力的机会。因此,混合建设模式应主要面向中低收入阶层。中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在家庭收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