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受益权的可让与性及可强制执行性探讨.docx

信托受益权的可让与性及可强制执行性探讨.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托受益权的可让与性及可强制执行性探讨

信托受益权的可转让性及可强制执行性探讨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受益人享有的受益权能否转让,以及能否用于清偿债务,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尤其在他益信托的情形(自益信托相对简单,本文不讨论),委托人与受益人不为同一人。信托受益权能否转让以及能否用来清偿受益人债务,涉及到委托人设立信托的意旨、受益人权益之保护以及债权人利益保护等各方复杂关系。这个问题对于家族信托而言,更有研究意义(家族信托属于民事信托、他益信托,这区别于以自益为特征的商事信托。委托人设立家族信托的意愿一般是考虑财富定向传承、未成年生活照顾等,因此在家族信托的情形,讨论受益权的转让及债务清偿,更有意义)。本文予以探讨。一、信托受益权的性质及相关规定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存在三方当事人,分别为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其中受益人是在信托中享有信托受益权的人。受益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信托法》第四十三条)。对于信托受益权的内容,我国《信托法》并未直接予以定义。《信托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共同受益人按照信托文件的规定享受信托利益。根据该条,可以将信托受益权定义为受益人依据信托文件所享有的、分配信托利益的权利。关于信托受益权的性质,理论界有债权说、物权说等不同见解。但无论采何种见解,信托受益权属于财产权,应无疑义。其理由有二: 一是委托人设立信托的标的为财产权,与此相附随产生的信托受益权也界定为财产权乃自然之理;二是根据《信托法》第四十七条和四十八条的规定,除非在特殊情形,信托受益权是可以用于清偿债务,可以转让,这也可以说明信托受益权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应属于财产权,而与具有一身专属性而不能转让、不具有经济价值的人格权、身份权相区别。由于信托受益权属于财产权,因此以能转让为原则。我国《信托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受益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其信托受益权可以用于清偿债务,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信托文件有限制性规定的除外。”第四十八条规定:“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但信托文件有限制性规定的除外。”这两条也明确规定了信托受益权可以用于清偿债务,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但又均规定信托文件有限制性规定的除外。这里存在的疑惑是,是否在信托文件中约定了信托受益权不能用于清偿债务或不能转让,就绝对发生效力,包括对抗第三人?还是应区分不同情形,分别认定信托文件限制信托受益权清偿债务和转让的效力?二、信托受益权的可转让性分析(一)通过信托文件限制受益权转让并无不妥信托受益权性质上属于财产权,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应以能转让为原则。信托关系性质上属私法关系,依据私法自治原则,信托当事人在信托文件中对信托受益权的转让予以限制,应也无不妥。问题的关键是,信托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信托法》并未规定。信托受益权为受益人享有信托利益的权利。《信托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受托人以信托财产为限向受益人承担支付信托利益的义务。”根据该条,受益人接受信托利益分配的相对人为受托人,也即受托人对受益人以信托财产为限负有信托债务。因此,信托受益权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种相对权,即受益人对受托人主张的一种权利,性质上与债权类似,而与物权等绝对权相区别。关于债权转让,《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将《合同法》七十九条和《信托法》四十八条相对照,可以发现,对于债权转让和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法和信托法几乎采取相同的立法政策,即可以转让,但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限制转让。(二)信托文件对于受益权转让的限制对第三人的效力通过信托文件可以限制信托受益权的转让,《信托法》已有明文规定。接下来的问题是,信托文件的约定对第三人是否有拘束力?即信托当事人之间的这种约定是否具有物权效力?《信托法》并没有规定。解释上有三种可能:第一种观点是受益人与第三人签署的转让合同无效;第二种观点是受益人与第三人签署的转让合同有效,但由于信托文件约定受益权不能转让,因此第三人不能取得信托受益权,而应由受益人对第三人负债务不履行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种观点是区分第三人是否善意,如果第三人为善意第三人,则不仅受益权转让合同有效,而且第三人也可以向受托人主张信托利益分配,如果第三人属于恶意(知情),虽然受益权转让合同有效,但该转让对受托人不发生效力,即第三人不能向受托人主张信托利益分配。以上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转让合同无效。这种观点不足保护受让人尤其是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因为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善意第三人会蒙受不测之损害,而且由于转让合同无效,而不能向转让人主张债务不履行损害赔偿,而只能主张信赖利益损害赔偿。从另一方面说,信托当事人之间关于受益权转让的限制约定应仅具有债权效力,以此种约定对抗第三人,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