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寰枢关节半脱位针刀及手法治疗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 及针刀手法治疗 目录 概述 局部解剖 病因病理 诊断及分型 鉴别诊断 治疗 一、概述 寰枢关节半脱位又叫寰齿关节错位,寰枢关节不稳症(紊乱)。或枢椎旋转半脱位(RAS)。临床表现为枕项痛、偏头或头项痛、头晕或眩晕发作、恶心、胸闷、眼胀、视物模糊等交感神经机能增强和脑供血不足的症象。 本病于1907年由Corner首先报道,1968年Wortzman正式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近年来有关本病的诊断、治疗和病因病机研究增加,但缺乏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一、概述 针刀医学认识本病主要是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和力平衡失调。动态平衡失调指颈部(特别是上颈段)软组织急慢性劳损,形成粘连、疤痕、挛缩等病理变化,造成上颈段软组织的动平衡失调而致病。力平衡是指长期的慢性的软组织损伤破坏了颈椎的静力平衡,使颈段椎体处于失稳状态,寰椎关节紊乱,患椎骨质增生等骨性改变。 二、局部解剖 二、局部解剖 二、局部解剖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主要靠横韧带、翼状韧带、前、后纵韧带以及关节囊韧带来维持。关节运动幅度大,软组织易在外力(剪力)作用下变性损伤,成为半脱位或脱位的解剖学基础。 二、局部解剖 上颈段与寰枢关节半脱位相关的肌肉: 枢椎是上颈椎旋转的应力中心。枢椎作为颈部10块肌肉的起止点:棘突肌6块(左右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颈半棘肌),横突肌4块(左右中斜角肌、肩胛提肌),是寰枢椎旋转的动力,也是受影响的关键因素。因此,外伤、劳损及炎症因素都会对上述肌肉造成长期慢性损伤,造成寰枢关节动态平衡失调,进而引起半脱位(力平衡失调)。 三、病因病理 1、病因:尚无统一定论, 与如下因素相关。 ①头颈部外伤 ②局部韧带松弛 ③上颈段失稳 ④炎症感染 ⑤先天性变异等 三、病因病理 2、病理 创伤炎症观点: 生物力学损伤观点: 三、病因病理—创伤炎症观点 三、病因病理—生物力学损伤观点 三、病因病理 关于寰齿间距(ADI)与诊断 潘之靖提出:寰椎关节紊乱者ADI3mm,成人ADI4mm,儿童ADI≥5mm为半脱位。 熊友之提出:成人ADI3mm即可诊断半脱位及功能紊乱症。 努尔买买提·巴哈夏尔提出:正常人ADI维吾尔族为3.08±0.71mm,汉族2.16±0.68mm。不同民族ADI不尽相同。 戴力扬提出:国人成人ADI在中立位为2-4mm,个别4-5mm,5mm应高度怀疑寰枢椎不稳,需结合临床。 四、诊断及分型 (一)诊断 1、病史与临床表现 ①病史:有头、颈部外伤史、劳损史。 ②临床表现:枕项疼痛、偏头痛、颈项痛;头晕、视力模糊、失眠、耳鸣、健忘、胸闷、恶心、颈椎歪斜、头位不正广泛神经系统相应症 2、触诊 ①颈部触诊,枢椎棘突偏歪,有明显压痛及条索状物;有偏歪侧的项肌萎缩,上下项线压痛阳性。 ②枢椎的棘突、横突、局部压痛,颈肌紧张。 四、诊断及分型 3、颈部X线片:摄C1-2的正位张口位片 A.齿状突形态左右不对称; B.齿状突颈部形态左右不对称; C.寰枢椎关节面长度、形态左右不对称; D.枢椎棘突向一侧偏位; E.枢椎椎弓根断面同向移位; F.颈2、3棘突不在同一轴线上; G.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左右不对称; H.寰椎椎关节面错位。 A-F项为RAS特征,G、H项为LAS特征。 四、诊断及分型 4、寰齿间距: 报道“寰枢椎脱位的机制及诊断”(颈腰痛杂志,1998.(19).3:215)一文。将是否造成脊髓压迫表现作为脱位程度的判断。 对临床51比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ADI(A-O距离:寰椎前结节后缘至对应齿状突、前结节下缘之距离)脱位程度与脊髓受损例数作了比较: 因此,结合上表及前述寰齿间距不同的诊断依据,我们似可将寰枢椎半脱位的ADI诊断标准适当放宽一些,小于5mm如何?关键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 四、诊断及分型 五、鉴别诊断 1、寰椎前脱位:ADI≥5mm 2、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椎前脱位 3、枕神经痛 4、寰枕后膜挛缩症 5、颈椎病 六、治疗 (一)针刀治疗 1、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病变软组织的粘连、疤痕。 2、操作常规 (1)寻找压痛点及软组织损伤点:上下项线内测、头后大、小直肌起止点、头上、下斜肌起止点、C2棘突、项韧带旁侧压痛点。 (2)在上下项线之间平行与后正中线进针,在压痛点行纵行剥离,在横行剥离2-3刀,再将针尖滑向棘突旁侧纵行剥离2-3下出针,按压针孔2-3分钟,防治局部出血。 六、治疗 (二)手法治疗 1、王氏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略低头(0-15°) 2、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手法:张仁元手法 注意事项:针刀操作时针尖不离骨面,有刺痛及麻木感立即停止进针,调整进针方向后才能继续操作。头皮血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