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窦娥申冤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从“三桩誓愿”的内容,从“皇天也肯从人愿”等曲词很容易看出,窦娥把申冤的希望仍然寄托于“ 天 ”。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汉书·于定国传》)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实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日:‘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极标,又缘幡而下云。” (干宝《搜神记》) 《窦娥冤》是以“东海孝妇”的故事为基础创作的,但它比原作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 “三桩誓愿”的实现,既是可能的,又是不可能的: 在艺术领域中,它是可能的; 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不可能的。 作者通过“三桩誓愿”的可能实现表达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又通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的绝望。这样,才会让人更深切地理解窦娥的冤屈之深。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什么手法? 窦娥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 浪漫主义手法 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又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三、窦娥是什么样的窦娥? 可结合前两折分析。 孝顺,善良,安分守己,忠贞,刚强,有主见,具有反抗精神 戏剧冲突 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 一是指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外在冲突; 二是指人物本身的内在矛盾冲突。 分析这部悲剧的外在冲突: 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 窦娥与婆婆的冲突、 窦娥与官府的冲突、 窦娥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窦娥身上有哪些内在矛盾冲突? 第一、二两支曲子中,窦娥指责天地,对“天”充满怨气,可后四支曲子中窦娥的愿望又寄希望于“天”。 这既矛盾又不矛盾: 前者是窦娥遭遇不平后的一种本能发泄,这里的“天”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所指; 后者的“天”是一个明确的所指,是窦娥心中代表正义主持正义的力量,窦娥借助于这个“天”表达了自己的冤屈和希望冤屈得到昭雪的强烈愿望。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矛盾而又不矛盾的内在冲突,表达了窦娥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使悲剧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心中有怨气,她只能骂“天”;心中有冤屈,她只能求助于“天”。此外她又能如何?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说人在穷途之时,会呼天,受伤害疼痛时会呼父母。后韩愈也有相似记述。 “呼天”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人自古是敬天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天”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至高主宰。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自愿招认毒死了张驴儿父亲,为什么又要鸣冤叫屈呢? 自己招认,是由于舍不得婆婆受刑; 鸣冤,是因为在生命就要结束的时候,她觉得可以为婆婆而死,但不能为婆婆而冤,不能永远背着这不属于自己的罪名,她要让世人坚信不是“天公不可期”,“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docx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的临床诊治题库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景观设计概述》课件.ppt VIP
- 浙江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 悬浮床渣油加氢工艺研究.docx VIP
- Unit 1 Letters in Our life(课件)教科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5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9人(第三批)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电子文件应用与管理技术要求》.doc
- 2024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