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关注人之出生、发展以及灵魂深处最初无助的挣扎是一种难得的特权。 ——[美]安妮·沙利文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通过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1.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受快乐原则支配 2.自我——人格的自我执法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1)寻求较为实际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2)控制本我的不合理冲动 3.超我——人格当中的仲裁者,受道德原则支配 (1)良心——告诉我们不应当做什么 (2)理想我——代表积极的志向 4.自我在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要保持一种平衡 (1)自我不能驾驭本我——神经质焦虑(如强迫症) (2)自我受到超我的惩罚——道德焦虑(如忠孝不能两全) (3)自我在外部世界遇到危险(生活如此不易)——现实焦虑 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口唇期 (0~1岁)— 肛门期 (1~3岁)— 前生殖器期(3~5岁) —潜伏期(5~12岁) — 生殖期(12~13岁开始) 对个体早期经验的看法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 (一)基本观点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性: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生理需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一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肌体快感的活动。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俄狄浦斯情结 5、两性期(女孩11岁,男孩13岁开始) (三)人格发展阶段论 根据里比多的发展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1~3岁)  首次遇到生物冲动与社会要求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对儿童进行的大小便训练对他以后的性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过早或过于严厉,成年时就会造成洁癖或对人小气吝啬;如果不提什么要求,成年时就会不爱干净,或浪费财物挥霍无度。 3.前生殖器期(3~6岁)前生殖器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所建立的本物、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决定着个体人格发展的基本方向。超我产生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是自我理想,即父亲(母亲)的形象是男孩(女孩)的自我理想,儿童要求自己成为像父母那样具有社会特性的人;二是良知,这是社会道德标准的内化,意味着儿童发展了社会道德概念,认同父母的价值标准。   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4.潜伏期(6~11岁) 相对平静的时期,此前的各种感受相对遗忘 5.青春期/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产生性冲动,要从父母那里独立,容易产生与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三)理论的评价 1. 阶段思想,教育原则 2. 研究方法和方法对象,主观性强,难以量化 3.泛性论倾向,将儿童的个别倾向普遍化。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一)发展观 1、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 2、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 3、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 4、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 (二)人生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3.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 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 8.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三、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教育的意义 1. 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 最大的启示就是要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关注人格的健康成长 2.教师应为儿童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尊重、关爱的课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