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经济重心南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0课经济重心南移

东汉末年—东晋初年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南移的三个时期 商业繁荣 北方战乱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 初步开发 加速南方经济开发 南方经济渐超北方 国家经济,仰给东南 《清明上河图》 材料一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总之,楚、越之 地, 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 。”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扬州(略当江南大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则数郡忘饥。 ——《宋书》卷五四 材料三 四川盆地“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 。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时期?当时江南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二、三中江南经济状况有何变化? 3.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封建经济地盘至少扩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仰给主要靠南方支撑,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 温度比北方暖和,湖泊多,中原地区森林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 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后因气候的变化、农业的发展以及黄河泥沙的淤塞,湖泊大量减少。如今山西境内的湖泊,北朝有16个,唐代有7个,宋代仅剩3个。由于黄河的不断决口、改道,大量泥沙的沉积,这些湖泽陂塘逐渐被淤没 秦汉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营建宫室和贵族邸宅,隋唐两朝修建大兴城(长安城)和洛阳城,更是伐木不止。到开元年间,长安附近诸山已无巨木可采,就到更远处的太行山伐木。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附近缺乏木材,又大肆砍伐西部秦陇地区的森林。到北宋中期,陕北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了阻止契丹的南进,北宋还在河北平原大修城池,为此又不惜砍伐太行山的林木。后来辽、金将北京定为都城,又大肆砍伐晋东北和北京附近的原始森林。这样,经过长期的砍伐,中原地区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水稻一年两熟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专指草棉,但古书上称的棉花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古代传入我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于非洲的草棉,一种是原产于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当时人们称之为“白叠”。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但总的说,它的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草棉才得到了在关陕渭水一带迅速传播的机会。印度木棉是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当时人们称之为花或“吉贝”。印度木棉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树,结桃多,产量高。闽中一带,“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谢枋得《刘惠父惠木棉诗》)。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向长江流域推广,成为农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课本讲的棉花的种植,重点讲的是印度木棉的种植。 * * 图1 :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当时江浙一带“茧薄山立,缫车之声,达甍相闻”(李觏《直耕李先生文集·富国策》)。蜀锦的产量几乎占到当时全国织锦产量的20%。 ) 图2:朱克柔的《茶花图》,缂丝,这种织品工艺精致,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织一件妇女的衣料,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南宋的缂丝艺人常常用细致入微的织法,临摹名人书画,使得缂丝作品达到“胜于原作”的意境。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成为达官贵人争购的对象,连皇帝也是热心的收藏者。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高级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