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典范-后学泰山.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人典范-后学泰山

学人典范后学泰山——漫谈陈寅恪大师缘起说来惭愧,大约是在五年前,一个培训班的同学(体育老师)向我推荐了一系列书籍,其中就有《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写的。由此,走上了对陈寅恪的了解之路,陆续买了一系列跟陈寅恪有关的书籍,不妨罗列一下:《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再见大师》《也同欢乐也同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陈寅恪研究》《金明馆业稿二编》《寒柳堂集》。客观讲,很多书,尤其是陈寅恪文集中的,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全是遵循其本意,采用竖排繁体,加上专业性极强,所以,阅读起来比较艰涩,顾只是略微了解,权当做收藏,也值得收藏。我所了解的,主要源自其他几本,包括网络资料。顺便说一下,余英时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是台版,是我费劲心思买到的,也是竖排繁体。在后面,会有很多地方涉及到。世家说起陈寅恪家族,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本书,叫《百年斯文》,陈师家族不亚于《百年斯文》中任何一家。陈寅恪,江西修水(旧称义宁)人。祖父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时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自号散原),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陈三立协助父亲陈宝箴响应戊戌变法,在湖南率先变法。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因为出身世家,所以对其今后的人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治学思想,识才用人,都有关系。他在选择学生助手等时,很注重出生,崇士族。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士族之特点既在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其重要之影响。”求学陈寅恪的求学,应该从萌童时代讲起。早年受教于私学,同堂者还有茅以升。据说小时特别爱读书,爱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不舍昼夜”。为躲避父母责骂,有时躲在昏暗角落看书。与父母走亲戚,其他孩童都在玩耍,他却独自一人看书。由于用眼过度,为后来的失明埋下了隐患。父亲陈三立思想开明,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同船者有周树人。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时为道光三年,1912年)。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只因将学位视为身外之物,竟未得一纸文凭(后辈钱钟书留洋经历亦似陈师)。国学大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