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隋唐青瓷 中国陶瓷简史演示教学.ppt
中国陶瓷简史; 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我们通过对陶瓷考古和墓葬考古的现有资料分析,可以了解隋瓷的大致情况特点。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亦无文献述及。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目前已发现的隋代主要瓷窑有:河南的安阳窑,位于现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是目前发现的隋代青瓷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河北磁县窑位于河北峰峰矿区西部的贾壁村内;另有湖南的湘阴窑;安徽淮南窑;四川邛崃窑及江西南丰窑等。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壶的基本特征是盘口、有颈、系耳都贴附在肩上,盘口较前代高,椭圆腹,系耳多作条状。高足盘在南北墓中均有出土,可见烧造量大,是隋瓷中较为典型的器物。; 隋瓷胎釉在各地窑口之间略有差异,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胎色因烧制地点和原料而各有变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属石灰釉,呈玻璃质,透明度强,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器体施釉一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托垫叠烧;隋瓷的装饰纹样以花草为多,并常在布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换而组成新颖图案;盘碗类器多在中心装饰,由朵花卷叶组成圆形图纹;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隋代已烧制出胎质洁白,釉面光润的白瓷,开启了唐代瓷业“南青北白”局面的先河。;名作欣赏 ;高18.5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2.5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瓶盘口罩颈,颈下端两侧各附一系。双腹连体,口沿至肩部捏塑两龙衔瓶口式双柄,小平底且微内凹。颈部及腹部各饰数道弦纹。胎质坚硬,有护胎釉。施釉不到底,釉面光润,釉色白中泛黄。足内刻铭:“做傅瓶有此??”此瓶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釉龙柄双联瓶极为相似。造型奇异,兼有刻铭,是隋代白瓷中的珍品。; 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而诗句中的“千峰翠色”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色。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特别是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绿迷人,赢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爱。最精细的越窑青瓷称为“秘色瓷”,仅供给皇家御用。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浙江境内的瓯窑、婺窑,安徵境内的寿州窑,湖南境内的岳州窑、长沙窑等。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的“内丘”就是指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的邢窑。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其生产的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邢窑的白瓷器又有粗细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细者只占少数。细白瓷胎骨坚实、致密、釉色细润洁白,厚处呈水绿色。粗白瓷胎质较疏松,胎外均敷化妆土。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故“天下贵贱通用之”并非夸张之词。除了邢窑外,唐代北方生产白瓷的瓷窑还有河北境内的曲阳窑,河南境内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境内的浑源窑等。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
;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盘、壶、罐、瓶等。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45°角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名作欣赏 ;高6.2厘米 口径24厘米 底径17厘米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出土,陕西省宝溪市法门寺博物馆藏
侈口,口沿五曲,腹壁斜收,曲口以下有凸棱,平底内凹,通体施釉,润泽晶莹,造型典雅。盘壁有仕女图、包装纸印痕,底外壁有火烧痕。唐懿宗为迎送佛骨舍利而供养的这些秘色瓷器造型规整、制作精细,釉以青绿为主,十分精美。就其制作风格来看,应属于越州窑所产,使人们看到了典型的秘色瓷其真面目,犹如唐代诗人陆龟蒙诗中所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高67厘米 口径20厘米 腹径30厘米 底径16厘米 盖高22厘米 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