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语2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第四阶段导学
北语12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第四阶段导学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这一阶段学习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这部分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个大部分,属于相对独立的章节内容。同时本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很多外国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是也是很多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内容。学习时以网络文本课件为依据,掌握本阶段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大致脉络,同时也要注意收看网络视频课件,丰富文本课件内容。如果单纯以浏览文本课件,则难免有所粗疏。
二、重难点讲解
第一节 住所的起源和发展
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避免风霜雨雪的侵袭,防止水患兽害,保护火种,御寒保暖,因而需要有住所。人类最早的住所是自然界中的山洞、树洞以及灌木丛等天然掩蔽处。我国距今60至25万年间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遗址,就是早期穴居的典型例子。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在现代仍发现有个别住在天然岩洞中的人群。据1993年4月3日《北京晚报》转载《湖南科技报》消息:在云南省广南县城100多里外的大山中,发现一个面积几千平方米的古岩洞,洞中住着一个村子的54户人家280多名乡民。近百年前,首先有1户入洞避难,至解放前发展为7户,到今天已成为50多户。洞中平顶房屋连成一片,还设有一所小学。该村叫峰岩村,前往考证的专家称其为“中国现代第一奇村”。假若不能把这种现代穴居的情况,称为居住上的“返祖”或“活化石”的话,那么,说人们在避难于山林中时,往往会自然地首先想到山洞,总不算牵强吧!云南独龙族在解放前还有“筑屋于树,或就石洞为屋”的现象。
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巢穴风篱式。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有风篱挡风,在地面有地穴,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于鞍形的窝棚,在现代农村瓜田地头时有所见,是看瓜者的临时居所。人类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阶段是穹庐帐篷式。这是游牧民族的创造,有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帐篷,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毡房。帐篷有坡面顶的,也有“人”字形的。蒙古包和毡房的下部是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壁上留一木门框,挂门帘;蒙古包和毡房的上部是伞骨形圆顶,俗称穹庐顶,顶端留有可开合的天窗。
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个阶段的住所建筑有墙壁和屋顶,越来越结实、宽敞和美观。由于各地气候和经济条件不同,在建筑形制与风格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总的来说,固定于某地的永久性建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建筑观念上来说,也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后一阶段并不完全排斥和代替前一段,而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扩展和丰富。这几个阶段是生活物品、艺术品、工业产品、空间艺术、环境科学和艺术。社会发展到今天,建筑虽然被当作涵有自然科学和艺术双重内容的学科,但是仍不排斥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实用功能。
第二节 古代建筑的发展
①汉族民居。很有特色的是以山西、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窑洞住房,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四合院民居,以福建永定县为典型的圆形土楼。
②北方草原民族民居。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等民族,以其牧业区的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常使用帐篷。藏族农区多土木石结构的平顶房,中甸、宁蒗的纳西族农民住房,使用木料很多。
④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分布)、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朝鲜族的村落里各家新建房屋多成行排列,布局非常整齐,带有篱笆或栅栏围的院子。屋顶为“船”型或“宇、殿、阁”型,四个斜坡面。
⑤西北地区民居。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有干打垒的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部分是四合院。
⑥青康藏高原民居。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门巴、珞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平台院落,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最独特的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后汉书?西南夷传》称之为“邛笼”。
⑦西南山地民族民居。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具有普米族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架房)等。彝族干打垒墙的木瓦房,是以木板作“瓦”引流雨水,覆盖屋顶的房子。木垒房是以圆木垒墙建筑的。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堪称民居建筑的艺术杰作。
⑧中东南地区民居。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南族的泥墙瓦顶房,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