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南的那年那些书院.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的那年那些书院

铜川书院  铜川书院,位于河南确山。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吴琠率邑绅捐资兴建于南关路东。县人以吴别号铜川命名之,亦称朗陵书院。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周之瑚聘李泰永为主讲,多所成就。嘉庆初,以“川楚教民事起,学舍孤悬关外”,不利诸生修业,经教谕祁有恭等禀请知县郑命成将学舍迁至城内(现城关靖宇小学),五年(1800)三月竣工,改名“汇川”。郑撰文记其事。御史曹坦捐银300两交当生息,发得息银50两作为膏火之资。咸丰间,知县陈梦莲、姚琨、黄衠曾3次倡捐,置田800余亩。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杨凤鸣,学高品笃,受聘任主讲。同治七年(1868)学人安增任主讲,倡以躬行实践为先,从学者众。时知县代文海,每逢官课考试,亲为诸生删误正谬,不惮烦琐,士习文风为之大振。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孙金鉴又购田300亩,共1OOO多亩,收租生息,以作经费。三十一年县令爱红曾详订章程,严格管理。不久改为朗陵高等小学堂。 文武继诸周,好为汝南增月旦; 弦歌开广厦,定因言偃得澹台。 清代王闿运题铜川书院     阳明书院  阳明书院,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南大伾山。该山山势巍峨,秀丽幽静,山上有包括吕祖祠、阳明书院在内的道庙佛寺、亭台楼阁120余处。东麓天宁寺内的石佛坐像高达22.9米,被称为“中国室内第一大佛”。阳明书院系吕祖祠建筑群之一部分,院内“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崖下有一长方形水池,入夏积水于此,明丽如镜。据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虽小且水流时断时续,后干涸而泉绝”。院内古柏参天,诗词歌赋之碑碣林立,颜、柳、欧、赵各具风格。北墙壁嵌有刘德新书之“似瀛洲”碑刻。院内存有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和王阳明画像碑等石刻。明弘治十一年(1499),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王越病逝,朝廷遣进士王阳明(守仁)护送王越灵柩至浚,葬在大伾山西麓。王守仁滞留浚县期间,曾在此讲学,后人遂称此处为阳明书院(又称东山书院)。 瘦黄穿石窍; 古蔓绕松身。 佚名题阳明书院 岩前炼石云为质; 槛外流泉月有声。 佚名题阳明书院 浮丘路接丹丘路; 卫水源通弱水源。 刘德新题阳明书院 弋阳书院  弋阳书院,位于河南潢川南城官湖北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光州(治今潢川)知州吴一嵩发起并募集资金创建于原清真大寺废墟。初始时有童生18人,本州(潢川)6人,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各3人。光绪三十年(1905),根据清廷废书院、设学堂的“上谕”,光州知州吴荣綮在弋阳书院原址创立官立光州中学堂,是豫南创办最早的一所公立中学。现为潢川高级中学。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佚名题弋阳书院     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位于河南扶沟城内书院街。始建于宋代,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所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至元丰三年(1080),程颢任扶沟知县,程颐同往,兄弟以倡明道学为己任,“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二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有谢良佐、游酢、周纯明、吕大临等从学。曾于公署后筑亭游憩。元时易亭为明道祠。明景泰四年(1453)移建县衙内,筑化民台。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陈辂改建于南街西巷,易祠堂为明道书院(相传“书院”二字为明道先生亲笔)。塑游、杨二贤像配之,于书院后复筑化民台。自明末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代有贤令时勤修补。乾隆四年(1739)雨水浸淫,大门围墙尽皆倾圮。十二年春知县吴溶倡捐修复。继任知县杨烛改名“大程”。三十二年知县张映台谕官绅生员捐输银钱田地。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殷秉镛倡捐银钱,以供经费。光绪十年(1884)知县孟宪章增设文场,为教学与科考共同场所。现存“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缪应缙重建,南北长73.65米,东西宽39.9米,总面积2938.6平方米,大门3间,古槐1棵,龙门3间,古松2株,立雪讲堂3间,东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间,共52间,是遗留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走进书院,迎面是青石台阶,朱漆大门,高柱重梁,砖山瓦顶,重檐叠脊,布瓦跑兽,木雕彩绘引人入胜,大门两侧耳房10间,东西对称和大门混为一体,雄伟壮观。走过大门是“龙门”,与大门风格相似,面阔三间,两侧有耳房8间,由月亮门通向东西耳房,各成小院,清静幽然。继续前行,步入龙门(即二门)。据说龙门位于黄河上游,其流甚急,古代传说鲤鱼登此门即化为龙。科举时代称会试得中者为登龙门。把进入考场的大门叫龙门,也是对入学弟子、进取及第寄予的厚望。古代大诗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