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教学策略探微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教学策略探微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为例
华师一附中 欧倩
湖北省于2009年秋季正式拉开了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序幕。语文学科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个学期完成2个模块的学习,一个“必修”、一个“选修”,例如高一第二个学期学习“必修3”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后者的教学内容包括30首诗歌,18篇文言文,要在9周(约36学时)内完成,这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同时接受考验的还有一线的教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出现一些误区:要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未能深入透彻地展开教学,要么凭个人喜好随意取舍篇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或者为了迎合高考,把古诗文的选修课上成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读的辅导课,用新教材的“新瓶”盛装应试教育的“旧酒”;又或者形式化地迎合课改精神,用华而不实的课堂活动冲淡了教学应突出的目标和重点。
如何真正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选修课选择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基本特点,顺应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展开教学,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多种方式,现将教学策略加以整合,有如下三大类:
以点带面,整合篇目得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含“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很明显存
层次性,并不要求篇篇都精读,甚至可以有所取舍。但如何取舍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呢?有如下几种做法:
1、以单元《赏析指导》为纲,确立单元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各有侧重。
例如“诗歌之部”的三个单元,介绍了三种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定了三个单元教学关键词:写作背景、意象意境、朗读背诵,在相应的教学中贯彻体现这些核心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这些鉴赏方法,并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比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第一单元教学中特别注意写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写作状态对诗歌创作的重要决定作用,以及把握背景对理解鉴赏的重要作用。例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介绍魏晋门阀制度、鲍照的生平后,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作者诗人心怀不平、悲怆难抑,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借诗、借酒排遣一腔愤懑和愁苦的矛盾心理;例如学习《书愤》时,先有对南宋统治者的昏聩和软弱的了解,才有对陆游的愤怒和无奈的切身体会;学习《蜀相》时,了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杜甫的心怀社稷、怀才不遇之后,才能深刻体会诗中“泪满襟”的悲怆情怀。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背景”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其他知识点到为止,并通过多篇课文的反复加以强化,其他知识只点到为止,学生“一课一得”,几个单元下来,教学效果一定比“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好。
2、围绕相关主题,跨单元、跨文体整合篇目。
“以点带面”的“点”是根据相关内容和目标,确立一个个主题,将相关篇目整合起来。这其中的“点”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作品,可以是同一时代、同一背景下的不同作品,可以是相同主题或情感内容的不同篇目。确立了这些主题,可以将分属各单元的作品有序地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诗歌和散文结合起来,还非常便于地“温故知新”将以前学过内容结合起来。
例如,以“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主题可以将本册中《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以及“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结合起来。它们都写作于诗人生命的晚期,公元760年至公元768年,可以先综合介绍作者这一时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孤独寂寞、老病缠身等个人经历以及国家动荡不堪、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以其中一篇为重点,其他篇目为映证,以已有的知识为背景,导入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杜甫至始至终“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个人胸怀抱负却有志难伸的遗憾,也能透彻地理解诗歌中“沉郁顿挫”的情感和写作风格,并受到深深的感染。如果这些内容不整合起来,势必会有教学内容的重叠、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效果的蜻蜓点水等问题。
又如,《长恨歌》《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以及《过秦论》等篇目可以设立“文以载道,针砭时弊”的主题,学生通过相关内容了解“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等知识点,探讨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关注,知古论今,引导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关照。这样既浓缩了教学内容,扩充了知识面,又能为枯燥的说理诗文注入鲜活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乐此不疲。
再如《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项脊轩志》几篇文章,都是思亲怀远,悼念亡故亲友的文章,以“感人之书、血泪之言”为主题,讨论这几篇文章如何选取材料、组织语言来表现深情厚义,如何做到感人至深,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