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频考点强化练 (三)含答案.doc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频考点强化练 (三)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强化练(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题共2小题)   这种奢靡风气也受到了某些舆论的批评。1913年5月,《时报》就曾专门发文批评奢华……为了抵制这种过度的奢侈消费娱乐观念,民国初年上海有人发起了成立俭德会,强调“导民以俭”。……1912年5月,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曾亲自通令崇俭禁奢,希望官绅富商“倡导朴素,化及全国”。……更有甚者主张“兴实业以救奢靡”,认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华之风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奢侈消费观念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近代奢侈消费观念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阅读材料梳理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从风气、西方影响、社会发展、认识多样化、近代化等方面概括出变化;第二小问,从奢侈消费更理性化多样化与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关系角度回答。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镇大量兴起;主张奢华消费的观念和言论的带动;重节俭的传统观念在江南地区因受冲击而淡化;商人及商业整体社会地位地下。   特点:主要影响于达官显贵及富商大贾,范围有限;侧重于物质和感官享乐,层次较低。   (2)变化:由少数人的消费追求发展为对社会大众具有广泛影响的舆论思潮,范围扩大;主要受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所致;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角度理解奢侈消费的意义,更为理性;对奢侈消费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理性化趋势;在本质上是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体现。   影响:有利于改变过度重俭抑奢的传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容易滋长过度奢靡等不良风气和资源浪费。   14.(2015·广东汕头一模)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1949—1986)   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拿走了……失掉了……”、材料二中“收购量占产量的比重”归纳;第二小问,主要从外因和内因方面,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国与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采取的举措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需要思考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历史原因方面、现实原因方面等思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第三小问,评价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第(3)问,据材料一、二和三说明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影响。   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   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举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   背景: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盛行;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   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