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2章 电波传播、天线、抗衰落技术知识.ppt
移动通信技术;第2章 电波传播、天线、抗衰落技术;2.1.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2.1.2 阴 影 效 应
2.1.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2.1.4 多径衰落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2.1.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与中值路径损耗
预测;2.1.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1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方式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是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
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可以认为是直射波传播,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
虽然电波在自由空间里传播不受阻挡,不产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但是,当电波经过一段路径传播之后,能量仍会受到衰减,这是由于辐射能量的扩散而引起的。;已知地球半径为R?=?6 370km,设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高度分别为hT和hR(单位为m),理论上可得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
由此可见,视距决定于收、发天线的高度。天线架设越高,视线距离越远。
实际上,当考虑了空气的不均匀性对电波传播轨迹的影响后,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等效地球半径R?=?8 500km,可得修正后的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d0为 ;3 绕射损耗
在实际情况下,除了考虑在自由空间中的视距传输损耗外,还应考虑各种障碍物对电波传输所引起的损耗。通常将这种损耗称为绕射损耗。
设障碍物与发射点、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如图3-3所示,图中x表示障碍物顶点P至直线TR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传播理论中x称为菲涅尔余隙。 ;
图3-3 菲涅尔余隙
(a)中所示的x被定义为负值
(b)中所示的x被定义为正值 ;根据菲涅尔绕射理论,可得到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如图3-4所示。横坐标为x/ , 称菲涅尔半径(第一菲涅尔半径),且有 ;
图3-4 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
由图3-4可见,当横坐标x/ >0.5时,则障碍物对直射波的传播基本上没有影响。
当x?=?0时,TR直射线从障碍物顶点擦过时,绕射损耗约为6dB,当x<0时,TR直射线低于障碍物顶点,损耗急剧增加。
;4 反射波 ;
;由于直射波和反射波的起始相位是一致的,因此两路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差换算成相位差Δ?0为
再加上地面反射时大都要发生一次反相,实际的两路电波相位差Δ?为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影响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传播机制为反射、绕射和散射。
当电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射发生于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
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发生绕射,由阻挡表面产生的二次波散布于空间,甚至于阻挡体的背面。
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不存在视距路径,围绕阻挡体也产生波的弯曲。
在高频波段,绕射和反射一样,依赖于物体的形状以及绕射点入射波的振幅、相位和极化情况。 ;当电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多时,发生散射。
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他不规则物体。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树叶、街道标志和灯柱等都会发生散射。;2.1.2 阴 影 效 应 ;
;
;障碍物遮挡直射波引起接收信号中值的变化,表现为慢衰落。
由于这种衰落的变化速率较慢,又称为慢衰落。;慢衰落是以较大的空间尺度来度量的衰落。
慢衰落速率主要决定于传播环境,即移动台周围地形,包括山丘起伏,建筑物的分布与高度,街道走向,基站天线的位置与高度,移动台行进速度等,而与频率无关。
慢衰落的深度,即接收信号局部中值电平变化幅度取决于信号频率与障碍物状况。频率较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容易穿透建筑物,而频率较低的信号比频率较高的信号更具有较强的绕射能力。
慢衰落的特性是与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可用电场实测的方法找出其统计规律。;2.1.2 阴 影 效 应 ;2.1.3 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 ;1 概述
A.移动信道的时变特性
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无线电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会遭受来自不同途径的衰减损害。如果用公式表示,按接收信号功率可表示为
式中,| |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上式是信道对传输信号作用的一般表示式,这些作用有三类。 ;①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弥散,用| |?n表示,其中n一般为3~4。
② 阴影衰落,用S( )表示。这是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波遮蔽所引起的慢衰落。
③ 多径衰落,用R( )表示。这是由于移动传播环境的多径传播而引起的快衰落。多径衰落是移动信道特性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上述三种效应表现在不同距离范围内,图3-7所示为
典型的实测接收信号场强。
① 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接收信号场强的瞬时值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这就是多径衰落引起的,又称为快衰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 与勘探9-1勘探程序.ppt
-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 与勘探9-2区域勘探.ppt
-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 与勘探9-3圈闭预探.ppt
-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 与勘探9-4评价勘探、滚动勘探.ppt
- 石油天然气地质和 与勘探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ppt
- 石油工程导论8固井、完井和 与试油.ppt
- 石油工程概论9自喷及气举采油技术知识.ppt
- 石油开发地址学课件相关复习.ppt
- 矿体变化性及其数学分析基本方法.ppt
- 矿床学01基本的 概念(中南大学 地质工程专业A方向)34.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3章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4章 GSM系统理论(CME20).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5章 基带数字信号的传输.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5章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6章 CDMA.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8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9章 数字信道的差错控制编码.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与网络优化(第2版)第9章 直放站及其优化.ppt
- 移动通信技术知识课件第1章 概述.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