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境在创作与文论中独有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意境在创作与文论中独有价值

浅析意境在创作与文论中独有价值   摘要:意境一词是中国独有的一个名词,它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同时也是艺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所涉及的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哲理与教化等等,通过意境升华为情境交融,可以使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达到很高境界。   关键词:意境;哲理;审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概念,也是艺术批论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但是它的语意非常抽象,因此一些西方美学或艺术理论中,几乎找不出一个同等的用语来概括和解释。今天我们从古典诗词创作中所感受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领悟到诗人通过语言营造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时候,对意境中所涵盖的独有价值更应给予肯定。      一、意境凸现精神与修养的境界      我们在赞美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境界很高的时候,往往把他们的精神与修养包括其中,同时表现为灵魂的圣洁:也表现出他们行为与谈吐的优雅:更表现出他们的心胸、才学、气度或意志的高尚,与完美的人格联系在一起。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带给世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诗言志”的“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郭小川说“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陆游、辛弃疾都生于南宋,当时,淮河以北的半壁河山为金人所占领,国难深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难,中原北望气如山。”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抒发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情怀。现代诗坛的闻一多,他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和《死水》,爱国主义贯穿作品的始终,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红烛》这首诗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境,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他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一览无余。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二、意境中蕴含着“情”与“景”的哲理      情因景而生,景随情而移,这样的相互关系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源于客观外物的感受,并随着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充满着深厚的哲理。陆机说:“遵四时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种触景生情关系。表现在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之水起兴,引起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叹。   情虽因景而生,但情对景也有反作用,称之为“景随情移”。外界景物的美与丑,乃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同一景物对不同的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思想情绪之下,所产生的感受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景随情移的典型例子。鸟语花香,这是乐景,在乐时的情况下,人们对此是以娱人的景色,定会抒发出喜悦的心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产生了反常的变态心理。见花开流泪,闻鸟鸣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      三、意境中丰富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悟也。”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决不是纯客观地、毫无选择地对自然景物的机械描摹,而是凭着诗人的某种审美观念,带着诗人的感情色彩去摄取、描写的,产生了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的艺术效果。所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描写。譬如对秋天的景色,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是这样描写的“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万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他把“秋风”、“寒蝉”、“原野”、“落日”、“归鸟”、“孤兽”这6种景物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幅深秋曰暮凄凉的情景。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把秋光写得胜于春光,使秋色充满着生机。曹植与杜牧两人笔下的秋景是“有我之景”,都是赋予了不同个性的景色,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歌中情和景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情能融于景,景自然地可以寓于情,但后者的审美趣味更浓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原是一首登临之作。可是全诗无一字直接写登临所见的景色,金是抒情,是一首强烈的抒情诗。诗人以借古伤今的手法,表示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诗中作者自我形象十分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