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建国以重大科技成就.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单元建国以重大科技成就

近日,刚刚庆祝过水稻亲本去镉技术的成功,又迎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袁老不惧86岁高龄,再一次让中国站在世界的前列!海水稻,是耐盐碱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生长的特殊水稻。当年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走向了温饱,现如今袁隆平又开始试验“海水稻”,每亩能产600多斤! 据悉,中国可利用来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有2亿多亩,即使按照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要知道这些土地连种树都困难,未来合理利用起来,成就不可估量。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球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意义不言而喻!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主要荣誉 国内 国际 ①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    ②国家特等发明奖    ③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④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之“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①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    ②1987.11,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③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④2004.10,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200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袁隆平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杂交水稻之父” 之称。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杂交水稻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必要性 《饥饿的女孩》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 2.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必要性 ⑴国际: 由于气候变化、水旱灾害、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生产量以及出口量急剧减少,世界粮食危机加重; ⑵国内: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粮食产量关注国计民生(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⑴冲破理论禁区: 冲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经典理论束缚。 ⑵实践: ①1964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 ②1970年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 ③1973年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④1998年开始培育超级杂交稻。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技术,他研制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产量大增。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1.计算机技术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银河—I 1983年12月诞生 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 银河—Ⅱ 1992年诞生 运算速度为每秒十亿次 银河—Ⅲ 1997年通过国家鉴定, 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亿次 ⑴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工作; ⑵1983年“银河-Ι号”(每秒上亿次)诞生; ⑶1997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突破。 1.研制过程: 2.意义: 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生物技术的发展 转基因链 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