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势分类与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地勢分類與分析 第一節 主要地勢單元分類與分析 經過航照判讀與實際調查後,在此以主要稜線、分水嶺為界,即以河 川集水區範圍為準,將研究區分為四個主要地勢單元(terrain unit):上 圈谷、下圈谷、和平南溪(大濁水南溪)河谷以及鞍部區,分別為三個山 谷與一個平坦面。這樣的分類亦是根據地貌景觀上的,不管是在航照判 釋、地形圖判讀或是野外調查中,這四個部份為研究區中最易於區分的地 勢單元,單元間以山嶺相隔或在地勢上以漸變的方式相接。 一、下圈谷 南湖大山主峰與南湖東峰的兩條北向稜線之間,是兩個大致呈南北向 而相互平行的山谷。兩山谷均為南北狹長,東西方向短,約略呈扁橢圓 形;四周大致為山嶺所包圍,形勢封閉。一般登山人士均稱為上下圈谷。 圈谷之名來自其外型,由南湖大山主峰或南湖北峰下眺時最為清楚,尤其 於主峰頂觀察時兩山谷呈現U型谷的外型。上圈谷位於南湖東峰西側,下 圈谷的東側,地勢稍高;而下圈谷位於南湖主峰山嶺的東側,地勢較低。 上下圈谷之中為一較低矮之分水嶺,為南湖北峰向南延伸之稜線,此山嶺 向南漸漸沒入主峰與東峰之間的廣大鞍部區。田中與鹿野認為上下圈谷為 冰河侵蝕的產物,這種說法也深深的影響後來登山人士的看法。 位置與範圍:位於南湖大山主峰(3740m)東側。北界為南湖北峰 (3592m),南界為南湖大山主峰與南湖東峰之間的鞍部區(平均約3550 公m),西界為南湖大山主峰,東界以分水嶺(3440m-3560m)與上圈谷 相鄰。自北峰頂自鞍部區的南北方向長為一千四百公尺,東西方向最寬則 為五百五十公尺。 地形背景與作用概述:圈谷的四周山嶺環繞,形勢封閉。僅在圈谷西 74 北方、南湖大山主峰南側有一出口通往下游南湖溪。受地質構造的控制, 圈谷的外型略呈不對稱,谷中低點溪溝較偏東側;雖然西側坡面即為南湖 大山主峰,高度落差達四百公尺以上,但坡度稍緩,東側坡面落差較小, 僅約一百六十公尺,但坡面較陡。谷底地勢由南向北緩降至最低點,最低 點緊接南湖北峰南側大碎石坡坡腳,海拔約為3375m,也是下圈谷谷底最 大的平坦面。 谷底為巨厚的岩屑所埋積。上有溪流流經,由南方高處向北而下,將 谷底岩屑堆積物切為V字形,但河道並不十分明顯。谷壁東西兩側坡面上 覆滿岩屑物。而岩屑堆積物由高處延伸至谷底,形成許多有圓弧外形的小 丘。大體說來,山谷兩側坡面最上部為陡峭岩壁,中段為覆滿岩屑或長滿 短箭竹的平直坡面,下段則為岩屑堆積坡腳的凹坡。整個橫剖面呈標準的 凹坡。本山谷包含了田中與鹿野文中所稱之一號與四號圈谷。 一般來說,土壤發育不佳,坡面上大部分為大小各異的岩屑或岩塊的 堆積,或呈現大片的碎石坡,其他多半為短箭竹或其他高山植物所覆。僅 在侵蝕最劇之處(多為高處)有基岩的出露。主峰下西側坡偏南處有大片 巨大變質砂岩與板岩岩塊組成的碎石坡。 由於圈谷本身地處高點,集水面積小,僅包含山谷兩旁坡面的範圍。 加上坡面上的堆積物,使得谷底水流作用不顯著,河道規模不大。另外, 由於氣溫低,寒凍風化為很重要的作用,厚層的岩屑堆積物顯示風化劇 烈,但由於山谷呈半封閉狀態,谷底坡度也不大,岩屑向外搬運(移除) 的速率並不快。坡面普遍呈小幅度的階梯狀,顯示了表層物質有向下緩滑 的跡象。 75 圖5-1 主要地勢單元分區圖 76 二、上圈谷 位置與範圍:下圈谷東側即為上圈谷,兩者僅以一低矮稜脈相隔。上 圈谷東界為南湖東峰(3631m)至南湖東北峰(3557m)一線的稜脈,南 接鞍部區,北至東北峰附近,山谷盡頭處(3480m-3520m)為和平(大濁 水)北溪大崩壁。 地形概述:與下圈谷類似,上圈谷南北向較長,東西向較短,整體地 勢高於下圈谷,故以名之。四周亦是山嶺環繞,形勢封閉,南高北低。但 在北端接大崩壁處有一開口。另外,圈谷西北方的分隔山嶺亦有一狹小出 口,上圈谷中的南湖溪源頭由此出口進入下圈谷。上圈谷最明顯的地形特 徵,是圈谷偏北處谷底廣大平坦的岩屑堆積。這塊平坦面也是上圈谷的最 低點(約3420m)。由此,地勢分向南北而升高。北向形勢較緩,但坡型 多不規則,不遠處即為和平北溪大崩壁所截斷。向南地勢亦逐漸升高,谷 底的平坦堆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