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奇妙对联”梳理探究建议
“奇妙对联”梳理探究建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I“梳理探究”的第二个专题是“奇妙的对联”,《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意图”、“教学建议”以及“有关资料”能给我们明确的启示。在“教学建议”中,有“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的明示,在“编写意图”中有四点说明: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四、尝试对对子。这四点中的第一点给我们提供了“探究”的方向;第二点旨在指导“梳理”的方向,相关知识点在教材上已有一定的“梳理”;第三点是将“梳理探究”与“阅读鉴赏”融合;第四点则属于实践与创作了。明确了编写意图,我们就可以紧扣“奇妙的对联”这个主题来有效地组织“梳理探究”的教学活动。
一 调整教材次序,由“奇妙”二字导入
对于教材的次序,我们完全可以来个“乾坤大挪移”,从“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这幅“顶针连珠式”的上下连贯、浑然一体、看似平常实则神奇的对联导人,可以以作者宋湘作此联的小故事提升其趣味。接下来,就用“比目鱼”作上联让学生对对子,此处可以引入李渔《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西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让学生从“奇妙”中感悟“对联常识”+所介绍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的“对仗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指导学生进行对对子实践,进而明确鲁迅的妙对――独角兽。引导学生欣赏此联。
此时,可以引入《红楼梦》中宝玉试才题对的那一幅“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让学生来赏析。此联中动词、名词、名词、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扣“怡红快绿”,且比拟、通感手法运用纯熟,以“香”对“翠”,显得灵动,绘色中弥漫出芳馨,实在不俗。
少年对对子还有明成祖朱棣出上联“???明,月明,大明一统”;6岁“神童”彭印山对“君乐,臣乐,永乐万年”!这“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一语双关,一个佳对让永乐皇帝眉开眼笑,让小神童得了好些赏赐。像这样,多举几个少年应对的对联,或赏析,或讲故事,以“奇妙”吸引学生进入下面的环节。
二 介绍对联文化
1 由幼学入门到大学考试
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当然,吸收中华文化的日本和韩国也许还流传有这种文化艺术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在旧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为每一所私塾的先生都会把它作为幼童的必修课,前面所述的《笠翁对韵》就是教材,鲁迅的妙对就是在完成作业,宝玉就是在接受考试,而神童就属于参加破格考试了。还真有对联考试,而且是大学考试,此时引导学生完成必修I教材78页的第2题,赏析“孙行者”的几个下联――“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及“王引之”。这个绝妙的“清华大学国文科试题”的出题依据是:“①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②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对子可以测验其思想条理。”近年来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以及各地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出现以对联的形式写新闻标题、概括文段主题或者完成对联的下联(或上联)等题目,就深得此理。
2 介绍对联起源及其发展
对联起源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那个流传了千年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对联盛行于明清,明太祖朱元璋对对联的推广普及功不可没,这在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上都有介绍。下面补充一点资料: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记载:“考宋(实应为粱)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日: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日: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权舆:草木萌芽,引申为起始)有人据此认为刘氏兄妹题于门上的对仗的两联为对联之始,一下子将对联的历史上溯了四百年。
王安石《元日》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印证了北宋时期新年换桃符的民俗。桃符即用桃木做成板挂在门上(叫“仙木”),再在上面书写“神荼”“郁垒”这些字。神荼、郁垒是驱邪之神。应劭《风俗演义》云:“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日‘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括地志》一书又有“桃山有大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古时在桃符板上画神像(其实是具有神力的人像)或书神(即能为人驱鬼之人)之名。并且是在除夕或元旦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