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鬼雨”几种解读之比较
“鬼雨”几种解读之比较
教过《听听那冷雨》的同人都会有个共同的感受:初读这篇美文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种风格显然是与余光中先生主张并奉行的“质料”“密度”和“弹性”的现代散文观密不可分的。然而,从另~角度来看,这样的美文也为读者的解读设置了不少障碍,特别是对于文化积淀并不怎么丰厚的高中生而言。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课文《听听那冷雨(节选)》而言,第五段中“鬼雨”一词的解读可谓难中之难。笔者遍寻《听听那冷雨》的各种解读文章、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对“鬼雨”的解读大致有如下几种,笔者粗略地加以归类,呈现如下:
其一是政治层面的解读。这种观点以林忠港老师的《文学欣赏的内容、形式及其他――以(听昕那冷雨)为例》为代表。林文中写道:
“鬼”有隐秘、阴险、不测之意,这里的“鬼雨”可能指“文革”……而大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鬼雨”正是造成作者“催心折骨”的主要原因。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老师是带着猜测的语气来解读“鬼雨”一词的,认为它“可能指‘文革’”。此外,还有比这种解读更为明确的,在“百度知道”对“鬼雨”一词的回答中,有一项回答是这样的:
文章写于1974年,十年前应是1964年。1964年,全国城乡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简称“四清”运动。1965年1月,“二十三条”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四清”运动是正确和错误相交织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这种解读更是明确地将“鬼雨”定义为“四清运动”了。这样的解读显然都是从政治层面来解读“鬼雨”一词的,它让笔者想起自己在高中时代学习时人们对《荷塘月色》的主流解读:因为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如此这般政治层面的解读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笔者认为颇不可取。
其二是文化层面的解读。以吴周文老师的《一念耿耿为自??喊魂》(《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8年第3期)―文为代表。文中指出:
所谓“十年前”的“摧心折骨的鬼雨”的“迷失”,是指上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的“中西文化论战”……此事不为大陆读者所知。
这种解读联系了当年在台湾文坛发生过的一段文坛公案:“中西文化论战”。这场论争在当时的台湾文坛闹得沸沸扬扬,从1961年10月1日《文星》第四十八期刊发居浩然《徐复观的故事》一文算起,至李敖1963年7月1日在《文星》发表《为“―言丧邦”举证》一文时止,历时近两年。(详细内容可参阅李敖《文化论战的一些史料与笑料》,《李敖全集》卷二十一,第七集第三分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4~15、16、173~174页)此次论战的参与者主要为李敖与徐复观、胡秋原等人,余光中也曾在第五十八期《文星》上发表过《欢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文中说道:
1962年的文化界是多姿多彩的。胡适先生在赞美与诟骂之间死去。在中西文化论战声中,年轻一代的发言人李敖先生自己,也多少成为毁誉参半的人物。一些假发被无情地揭露,一些偶像自高处跌下来。……年轻的一代中,大抵心仪其人,口诵其文,反对者固然也很多,但嘘声毕竟弱于喝彩……
从诸如此类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先生对于这次“中西文化论战”的认识是相当清醒的,似乎谈不上“迷失”和“催心折骨”。看来这种文化层面的解读也是值得商榷的。
其三是亲情层面的解读。以蒋惠老师的《客愁多在雨声中》(《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8年第4期)为代表,蒋文中写道:
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故称之为鬼雨。
虽已提及,却语焉不详。如果我们想要“知其然”与“所以然”,可将《听听那冷雨》与余光中先生写于1963年12月10日的另一篇名文对照起来阅读。 1963年冬天,余光中、范我存夫妇唯一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即夭折,不久余光中先生写就了《鬼雨》这篇奇文,以哀悼殇子。文章以沉郁凝重的悲悯慨叹追溯古今中外,从莎翁到李贺、再到课堂上朝气蓬勃的学生,无人能摆脱死亡的命运。《鬼雨》一文中,诗人的目光超越时空历史的界限,关注在死亡威胁下的整个人类生命,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其主题已超离一己的悲痛,转而哀悼全人类的死亡,具有浓重的宿命意味。如果说文章题目“鬼雨”还不足以说明什么的话,那我们且看以下的文字: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雨在海上落着。雨在这里的草坡上落着。雨在对岸的观音山落着。雨的手很小,风的手帕更小,我腋下的小棺材更小更小。小的是棺材里的手。握得那么紧,但什么也没有握住,除了三个雨夜和雨天。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