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个案报告.docVIP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个案报告.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个案报告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个案报告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抑郁;大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R74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0-00710-05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是经过数十年的探索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有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理论(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BT)、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T)和梅钦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Self ? instructional training,SIT)等。20世纪60年代,AT贝克针对抑郁症提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认知行为疗法,这一疗法是以调整认知模式为基础的,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抑郁情绪在大学生中常见,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存在认知上的缺陷和障碍造成的,因此认知行为疗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将大学生情绪调适作为研究方向,整合了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本报告是其中的一个咨询个案。      1 个案资料      基本信息:小松(化名),男,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衣着整洁,情绪抑郁。家庭背景:小松是在农村长大的,父母关系不好,从小就听见父母吵架,自己心理很难受,有家不像家的感觉。有一个哥哥,大他八九岁,未上大学,能干,工作较稳定,已成家,与小松关系较好。治疗史:2002年小松高考前曾到某精神病院看病两次,当时医生给他开了抗抑郁的药物,服药近半月,后拒绝服药。主诉:高中时学习成绩不错,高考前,看到报纸上登载一个女生考上清华,开始想自己也应该考个好学校,但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为自己而焦虑、痛苦,发展到学不下去,有过自杀的念头,后看病服药。第一年高考落榜,复读一年,第二年考取。进校后情绪低落,感到各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心里很痛苦,觉得学习没意思,活着没有意义。发展到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进教室会脸红。2004年10月到校心理咨询室,目的是治好抑郁,因为这??情绪妨碍了学习、生活。希望活得愉快、高兴。诊断:进行SDS测试,总粗分55,中度抑郁,建议服药治疗,本人不愿服药,希望进行心理咨询。      2 咨询方案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他个人的感觉而是取决于人们自身构筑的情景……是根据他们产生的想法不同,对此情景有相当不同的情感反映[2]。贝克的认知理论认为,对自己、他人与世界(包括未来)持有负性认识或信念是导致个体发生抑郁的根本原因。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小松从看报上的一则消息,到后来的想要自杀,可推断小松活在自身构筑的情景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有绝对化的信念,因此应用REBT和CT对小松的症状从认知和发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认知层面上,小松的思维模式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了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引发了其优柔寡断和自我封闭等自我挫败行为。小松先是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行,上大学以后,更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可见在他的潜意识里面存在着自己应该各方面都优秀,都应该比别人强的极端思维。当想法和事实有差距,特别是处于大一新生适应困难时期,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加剧。   从发展层面上看,鲍比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儿生来就有发展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情感依恋的需求。婴儿通过与母亲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在内心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与他人的客体关系。鲍比将依恋方式分为四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紊乱型。小松自述父母关系不好,有家不像家的感觉,因此可以判断小松早期的亲密关系发展的不好,缺乏安全感。早期经验形成焦虑矛盾的不安全图式,存在于小松的潜意识中,决定着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这种不安全图式在严峻的高考和新生适应中被激活,导致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面,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理性情绪理论假设每个人天生就有理性思维的潜能。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强调积极、指导、来访者中心、结构化地改变消极的思想和不适应的信念[3]。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咨询方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修正认知、信念,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了解如何看待他过去的经历和问题,了解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并引导他看清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调整和修正思维方式。二是帮助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强调“开放”和“成长”这两个概念。开放可以促使小松放宽精神视野,学会用多向度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理直气壮地欣赏生命的多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