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子炮制方法合理性探讨
附子炮制方法合理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4-01
【摘要】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michaeli Debx. 栽培品的侧根,具有回阳救逆、逐风通痹、散寒止痛、温阳行水、温中运脾、助阳实卫等作用,临床上药用及广,为寻找适合中医传统临床用药特点的附子炮制方法,使附子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疗效,在炮制诸法中有个很好的比较。
【关键词】附子 炮制 合理性
我们可知附子的主治的确非常广泛,一切阳虚证(包括亡阳证和各科各种病症引起的阳虚证)、一切寒证、一切痛证(以寒为主)均必用或应当用附子。风、水、饮、痰、湿、气滞、血瘀证均应当或可以用附子。气虚、血虚可用附子,阴虚证也有试用附子的机会。实热证中湿热证可用附子,其他实热证也有试用附子的机会 。因此附子要根据临床的需要做合理的炮制。[1]?
1 附子炮???的历史沿革
附子炮制最早见于《伤寒论》。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用”和“炮用”。生用者“附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炮用者“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由此可见张仲景用附子生熟有定,炮附子开了火制附子的先河。此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记有“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里皮乃称之”的具体火炮附子的方法及火炮附子的程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增加了“(附子)去皮,蜜涂火炙令干,复涂蜜炙”的附子蜜制品。《雷公炮炙论》中有炮附子和“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干用”的两种炮制品。《普济方》中新增了“(附子)炮裂,去皮脐,捣,密绢细罗为末”“(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切作片,生姜汁一盏、蛤粉同煮,焙干”“(附子)炮去皮,以地黄汁煮,焙干”“(附子)炮制,米醋中浸,再炮,淬三五次,去皮脐”“米泔水一盏,姜半两研,浸三日,次用蛤粉炒制,去皮脐”等炮制品。金元时期有些医家还提倡用盐水浸后再炮或用童便浸后再煮等,此为后世制盐附子提供了 理论 依据。李时珍谓“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拆,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在此,李时珍根据临床经验提出:附子生用毒性太大,即使要生用,也必须依雷?的阴制之法炮制后才能入药,以正前人生用不制的现象。张介宾对附子炮制很有 研究 ,他主要用甘草制附子,并说明了其炮制方法和作用:“用甘草不拘,大约酌附子多寡,而用煎极浓汤先浸数日,剥去皮脐,切为四块,又添浓甘草汤再浸二三日,捻之软透,乃咀为片,入锅内文火炒至将干,庶得生熟匀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干,则太熟而全无辣味,并其热性全失矣。故制之太过,则但用附子之名尔,效与不效,无从验也。其所以必用甘草者,盖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若欲急用,以厚纸包裹,沃甘草汤,或煨或炙,待其柔软,切开再用纸包,频沃又炙,以熟为度”。后世医家所用附子概不离上述炮制范畴。
随着历史的 发展 ,附子从最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近年更有用微波炮附子或将附子制成颗粒等方法[2]。现在全国各地共有20多种方法,使用的炮制辅料也不尽相同。?
2 附子的历代炮制方法
2.1 火炮法: 在两晋南北朝以前,对于附子的加工处理,多采用炮、煨、焙、炒、烧炭存性等方法。如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其炮制方法是“口 父咀”、“炮,去皮”;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方法是“炮,炮去皮脐,烧”;南齐《刘涓子鬼遗方》有“炮裂”之说;《雷公炮炙论》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火炮法制附子。自唐代以后,虽然陆续出现了附子的其他制法,却仍保留了火炮的工艺,如“搪灰炮”(唐.《备急千金要方》)、“炭火烧令黑色,勿令药过取出”(宋.《太平圣惠方》)等。到现代,还有炮附片,即以附片拌净河砂炒至膨胀变色[3]。目前,火炮法较少采用,这是由于此法不易精确掌握其火候大小、时间长短,容易使附子“炮”之太过或不足。另外,干热可使附子有效成分含量减少,如果温度过高或将生药直接置于火源上,则易焦化而影响药效[4]。
2.2 水漂法: 水漂法有清水漂及加辅料水漂2种方法。清水漂法目前多不用,而主要采用加辅料水漂,即将附子置于辅料水中浸泡后晒晾若干日。主要炮制品有盐附子[4]、醋漂附子[5]等。
水漂法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药形态大小、气温高低、水漂次数多少等,另外虽然它不易破坏附子的有效成分,但同时也未破坏其毒性成分。
2.3 水漂加蒸煮法: 用此法制成的附子为临床应用的主要炮制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