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传统陶瓷的艺术与文化.docVIP

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传统陶瓷的艺术与文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传统陶瓷的艺术与文化

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 ——传统陶瓷的艺术与文化 陶瓷是我国古代工匠的一项伟大发明和创造,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项杰出贡献。西方称中国为“瓷”之国,是瓷的故乡。①现知中国最早的制陶活动开始于迄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初民们“陶于河滨”,用泥土制陶,经火烧成器,以实用于饮食、贮存一类的日常生活。在文化史上,将陶器的出现作为农耕和定居生活的产物。几千年陶器的烧制和使用经验,奠定了瓷器产生的技术基础,到东汉时期,瓷器在富有硬陶、烧造传统的浙江地区创烧成功,由此而开创了中国陶瓷并举的新时代。 陶瓷是神奇的。它的原料是泥土,经过火的洗礼,竟成为釉光璀璨、纹彩斑斓、晶莹剔透、美伦美焕的器物,其神奇、其典雅、其适用、其久远、其丰富、其万般,一切均使人感慨万千、赞叹万千。但今天,我们不仅是感慨和赞叹,而希图用新的目光去重新释读我们陶瓷艺术的历史和它的存在,认识其价值。 一、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之中。陶瓷作为生活之物,在我们近万年的生活中一直起着一个看似平凡、日常,又十分富有意义的重大作用,既服务于生活,又消失在生活之中。也许,极少数幸存的古代陶瓷已成为收藏之物,但陶瓷的本质是生活而不是收藏。法国学者尚·布希亚曾将古代器物称之为“边缘物”,他认为古代器物“不再有实用的状况出现,它完全是作为记号存在的。……它并非无功能,亦不是单纯的‘装饰’,在系统的框架里,它有一个十分特定的功能:它代表时间。”当然,“不是真正的时间,而是时间的记号,或是时间的文化标志。”②我认为,即使是实用功能的丧失,变成海德格尔所说的“纯然的器具”③,其器物本身不仅是时间的记号和时间的文化标志,也是历时性的文化的记号和生活文化的标志。 陶瓷的本质是生活。生活是日常的,这里的生活,包括了使用者的生活和制陶艺人的劳作生活在内。陶瓷的一切属性,无论是功利的还是艺术的、审美的、文化的,都可以说是日常的或基于日常的。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器物,生活者即使用者要求和遭遇的实用性、适用性构成了它本质要义的第一个层面。一切以“用”为根本,所谓“日用”。这几乎是作为造物制器的一个基本原则,从造物的第一天起就确立了。考古表明,在原始陶器的创烧之初,制陶者所考虑的问题仅有一个:如何适用于炊煮食物的生活基本需求。在原始状态下的人类劳作,一切都植根于人类生命的存续,因此,器物中所谓的“实用性”,不是可有可无或是谁赋予的东西,而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和投射;这种实用价值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而又最永恒的价值,是不可背离的,也是生活之物的根基。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生活总是以一定方式体现的,因此,陶瓷作为生活之物,它必然又是生活方式的产物。当人类结束了上百万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迈入定居和农耕生活时,陶器出现了,这里,陶器成了农耕定居生活的信物。而游牧民族的陶瓷制品如辽代穿带鸡冠壶(图1),壶体与定居民族所使用的圆形壶体不同,呈扁形,类似其皮囊壶,其设计适应了游牧生活方式的需要。当饮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茶具出现了。当宋代盛行“斗茶”时,黑色的专用茶盏很快就满足了这种特殊的需求。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器物,它本质要义的第二个层面是其创制、生产的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陶瓷作为日用器物,其“出生”是处在“日用”和器具的生产之中的。我们都知道,陶瓷(主要指历史上手工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有能保留下来的古代陶瓷,不仅具有历史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历史的艺术价值。但是,在历史上它不是作为“艺术之物”被创造,而是作为日用器物而源源不断地从简陋的窑场中、从非艺术家的工匠手中生产出来的。这些器物,尤其是实用类的大众化陶瓷、民间陶瓷,很少是被当作艺术品看待的。及至官窑的设立,统治阶级为宫廷御用而生产陶瓷,其目的主要还是出于日用。在陶瓷中有相当多的产品可以归属为陈设瓷,如各式花瓶乃至尊炉一类器物,但这类器物不仅仍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重要的是“器具性”和“物性”使其拉开了与绘画一类纯艺术的距离(图2)。 在这里,我们遭遇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日用器物其艺术性的特殊性及其意义;一是作为艺术品,它的物性及其意义。 毫无疑问,陶瓷作为日用器物,其本质又是艺术性的,是艺术之物。作为艺术之物,它又不是艺术家所创造的,而是由普通生产者作为器具生产而生产的产品,是无意为之的“艺术”,因此,其艺术性就具备了更自然、更朴质、更本真的性质,而艺术尤其是所谓最高的艺术、能称之为逸品之艺术不就是以自然、朴质、本真为典型的吗?正是凭借着这种自然、朴质、本真,使我们在这些历史的遗留物面前,毫不犹豫地称颂其伟大,称赞其妙趣天然和巧夺天工;这些非艺术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不朽的艺术。而作为艺术品,它又是器具性的,有显见的物性。在现代艺术哲学尚未承认艺术的物性之前,物性在艺术阐释中是一个被遗忘、被遮蔽的字眼。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