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误读了“三思而后行
误读了“三思而后行
内容摘要:“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从原文中看,孔子并不主张“三思而行”,他认为这是思索过甚的表现。但到今天“三思而行”已经成为了做事谨慎、负责的一个褒义词。这一现象并非误读,严格地说也不是褒贬的演化,而是源于最初人们取义时倾向上的不同。
关键词:三思而后行 褒贬 语义演化 取义倾向
一 “三思而后行”的意义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大意是: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从论语原文和孔子的观点来看,“三思而行”的意义并非今天对行事反复思考,然后行动的褒奖,孔子更倾向于“再思”。那今天我们所常用的意义为什么不同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 季文子行事
《论语新解》在对“三思而后行”的解释中提到“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季文子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作为受到了千古以来的赞颂,但他的“三思”也常带来错误。孔子的评论“再,斯可矣。”主要是基于《左传?宣公元年》记载:“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这件事。当时鲁宣公篡立,各国诸侯未派使节祝贺。于是,宣公派季文子出使齐国,并以金钱贿赂齐国,请求派使节前来祝贺。因为当时齐国是大国,如果齐国肯派使节,其余各国必定仿效。而按春秋时期的惯例,篡立者,诸侯如派使节前去祝贺,即等于承认其合乎礼法。据说,季文子最初愿意替宣公出使齐国,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妥。不过,经再三考虑,季文子最终还是替宣公出使齐国,并且做出贿赂的事。就此事而言,季文子的反复思索并没有使他做出合乎礼制的事情。
(二) 孔子之意
孔子说的“再,斯可矣。”主要是对季文子“赂齐”这件事所持的意见。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孔子之意此处更可能是: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话,有反对季文子过多思考的意思。在对《论语》的??究和注解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对孔子意见的解释,以及和孔子相同的意见:
北宋程颐为论语作注: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南宋朱熹注解: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与?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程颐和朱熹的话,意思也是“再思”即可,三思之恶主要是三思就会产生私心,影响正常的判断,使人迷惑而容易做出错误决定。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确实对“三思而后行”是持反对意见并认为三思已多的。即季文子当日如能做再思时不替宣公出使齐国的决定便是对的,他经过三思然后做出的替宣公出使齐国并赂齐的决定则是错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主要是针对季文子“赂齐”的“三思”提出的观点。朱熹“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季文子虑事的详审。
(三) “三思而后行”的运用
“三思而后行”是季文子的一种行为及人们对他的一种评价(《论语新解》:三思而后行:此乃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而非孔子的原话。除了论语及其注解中对“三思而后行”的判定有否定意味,其他文献中关于“三思而后行”的解释和衍用,在意义上已经开始转变:
例1,《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五:正义日:此章美鲁大夫季文子之德。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皆三思之然后乃行,常寡过咎。孔子闻之,日:“不必及三思,但再思之,斯亦可矣。”
例2,汉代?张衡《东京赋》: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
例3,清代?洪舁《长生殿?埋玉》:若军心安,则陛下安矣。愿乞三思。
例1《十三经注疏》中的解释对季文子有明显的褒奖,认为这是“美鲁大夫季文子之德”,其中孔子的语气也相对趋缓,《十三经注疏》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有一定的肯定倾向。例2与例3中的“三思”也是用作肯定,以“三思”为善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三思”作为褒义词,即表示做事谨慎、负责是早已有之的用法。再看另外两个“三思而行”的用例:
例4,南宋?辛弃疾《哨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例5,许杰《邻居》(三):【小文嫂】心里又有些懊悔自己做事太鲁莽,不能三思而行。
从这两例可以看出,在词作及现代作品中“三思而行”也都已表示褒义。在《中国常用成语典故名言故事源流辞书》中,作者述:由于孔子主张“再思”,南宋朱熹因而引程子的话,认为“再思”已经可以做到审慎了,如果“三思”就会堕入私念。但在本段叙述最后,“三思而后行”依然被定义为:是形容遇事要反复研究,不能粗心大意。
我们不难看出,“三思而后行”在季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