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风韵译”及其在英语诗歌翻译中影响
郭沫若“风韵译”及其在英语诗歌翻译中影响
摘 要: 本文简述了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韵译”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其在郭的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更好地阐明了“风韵译”的三个主要原则,由此可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和特点奠定了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郭沫若 翻译标准 “风韵译” 英语诗歌翻译
1.引言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学者、翻译家和革命家。郭沫若生于富商家庭,性格潇洒不羁,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式传统教育,但在1914年与中国妻子离婚远渡重洋赴日学医。在日本,郭沫若开始接触并研究国外的语言文学,并学习了斯宾诺斯、歌德、泰戈尔、雪莱和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并深受其影响。
郭沫若对近代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和翻译贡献杰出,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尼采的《莱茵梦》,雪莱的《雪莱诗选》,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其多采用自创的理论――“风韵译”来翻译。本文旨在阐释郭沫若翻译理论的原则及其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其是英语诗歌的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2.中国翻译发展简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上千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朝至唐代的时期,支谦和尚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家,所译著为佛经,他主张翻译应“约而意显、文而不越”;这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是唐朝僧人玄奘,他认为翻译应遵循“精准”和“易懂”的原则,这样才能使译作简约而不失高雅。
翻译的第二阶段由清末至民初(1911―1949),这一时期可谓中国翻译事业之巅峰。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他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被后人沿用至今;鲁迅和瞿秋白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对后人的影响紧随严复三原则之后;郭沫若、林语堂等以自己独特的翻译标准扬名。
翻译的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至今,其中刘崇德、黄龙、王佐良等翻译家们对中国当代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郭沫若和他的“风韵译”
郭沫若主张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第三点,严复曾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形容“雅”字,而“文”则指艺术和人文(尤其是音乐和诗歌)。“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的贡献,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备的。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重第三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郭,1989)郭沫若赞同严复的主张,并认为翻译作品应当为一件艺术品,而这也正是郭的“风韵译”的主题。
1920年,郭沫若自创了诗歌的翻译标准――“风韵译”,他认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郭,1989)翻译家袁荻涌解释道:“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子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这种译法与傅雷的“神似”、林语堂的“传神”是一脉相连的。翻译家刘重德提出:“译诗不可满足于达意,力求传神,首先力求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这些同郭沫若的翻译美学不谋而合。”(袁,2003)郭沫若还强调翻译必须还原原作的风韵,不可随意毁改,且翻译宜意译而非直译。
4.“风韵译”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4.1“风韵译”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
郭沫若曾说:“我译尼采,便是我对于他的一种解释。……我是一面镜子,我的译文只是尼采的虚像;但我的反射率不免有乱反射的时候,读者在我镜中得一个歪斜的尼采像以为便是尼采,从而崇拜之或反抗之,我是对不住作者和读者多多了。”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加入自己的感情是无法避免的。(陈,2000)对比英诗《西风颂》(雪莱)最后两句的不同译本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点: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郭沫若版: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宁尚迢遥?杨曦玲版: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语言吧!/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蒋风版: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这些译文中,郭沫若把单词“winter”译成“严冬”,“spring”译成“阳春”,分别有凛冽严寒和温暖明媚之意,而原作里仅指出冬春两季,郭创造性地添加了“严”“阳”之意,赋予诗歌以自己的情感。当时中国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人民生活依旧困苦,“严冬”即指当时社会苦难、人民深受折磨,而“阳春”象征未来美好光明,鼓励人民不要失去希望、勇敢奋斗,郭沫若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读者可强烈感受到郭沫若本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