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述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述评-大学语文论文 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述评 ○张忆悦 摘 要:跨层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近年来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成为汉语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成果,蔚为大观。本文主要以研究方法为主线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进行说明和总结,分别详细介绍了从语法、语音等语言内部寻求词汇化诱因以及从语义、认知相结合的角度探寻词汇化机制这两种路径,并提出两种路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于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应把重心放在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变化的分析上,同时对语境的作用予以考虑。 关键词 :跨层结构 词汇化 语法 语义 认知 一、综而观之 “跨层结构”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由吴竞存、梁伯枢(1992:352)首次提出,两位作者还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继吴、梁之后,90年代还有其他学者关注这一现象,总体来说都停留在认识层面和对于形成原因的初步探讨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跨层结构词汇化”这一术语首先被董秀芳提出:“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从一种非语言单位的形式变为一个语言单位,具体说是词汇单位。这样的一种变化是较为特殊的。经由这种渠道产生的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十分隐蔽,在共时状态下很难分析。”(2002:34)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层次分析法于分析汉语句子时得到充分运用的背景下对汉语句法特点的关注和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关注跨层组合的确定、分析、语法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研究角度也多停留在句法和语义层面。 21世纪以来对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中词汇化成为汉语研究的重点。主要的研究特点是是从语义与认知思维相结合等方面寻求解释和观照,认为词汇化过程中伴随着语用推理、转喻、主观化等作用。 二、在句法、语音等语言内部寻求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诱因 (一)语法、语音上的原因 吴竞存、梁伯枢提出的跨层组合之所以会发生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不在同一语法层次上的“两个相邻成分经常连用,构成常项”。“常项”出现的频率高了以后势必会发生凝固,这就是跨层组合的发生过程。二是“常项”的组成成分出现语义、功能、甚至语音的虚化、弱化。这使得单音词变成附加成分粘着到邻近成分上,发生凝固化。三是“成分省略”,省略造成原本不相邻的两个成分相邻使用,当省略经常发生时,这种暂时的相邻组合就会发展为“常项”,进而凝固形成跨层组合。 董秀芳指出汉语的韵律节奏影响跨层结构的形成。汉语十分讲究韵律节奏,最常见的节奏模式便是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如人们把“一衣带水”读成“一衣/带水”就是明证。如果原本不在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词恰好处在同一个音步之内,就可能因为韵律的需要连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凝固为一个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就是一个跨层结构。 李小军(2008)认为由于跨层结构中成分的虚化和弱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往往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或者说模式:实词+虚词→虚词+虚词→虚词。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跨层结构词汇化的归宿大多都是虚词。 (二)存在的问题 从句法语义层面出发进行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表层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对一些现象的解释。跟随宏观语言学的进程,运用新的理论,向各个领域探讨,这已成为跨层结构词汇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三、从语义与认知思维相结合的角度探寻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机制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被引入后,国内学者开始加以运用,并解释了很多语言现象,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也不例外。国内学者在跨层结构词汇化方面对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运用大多是和语义分析结合在一起,为语义分析提供认知思维方面的理论支撑。涉及到的认知理论有: (一)主观化(复句行域到知域的转化) 李小军(2007)、刘丞(2012)都曾提出跨层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复句行域到知域的转化,这就是跨层结构的主观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跨层结构由两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完成词汇化过程。 复句有行域、知域、言域三个概念域是沈家煊(2003)参照Sweetser(1990)的行、知、言三域对于汉语复句语义关系的分析。他指出,“行”指的是“行为、形状”,“知”指的是“知识、认识”,“言”指的是“言语、言说”。复句行、知、言三域体现了人们对于汉语复句语义关系的一种认知角度。 李小军、唐小薇(2007)在分析“因而”、“从而”词汇化时着重谈及这一理论。“因而”、“从而”中“因”、“从”动词性的减弱是两个跨层结构发生词汇化的诱因,其动词性的减弱表现在“因”失去了“乘势、凭借、依托”的意义,不再表示借此、乘机做某事,而纯粹是表示做某事的原因。在第二部分我们曾举过两个例子: (1)晋侯问卫故于中行献子,对曰:“不如因而定之。卫有君矣,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诸侯。”(《左传·襄公十四年》) (2)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也。(郦道元《水经注·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