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初稿简陋版)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起源于1953年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军用光学仪器专业”。该专业自诞生以来,就与祖国共命运、同发展,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人才培养精英辈出 不负众望再创辉煌 历史的沉淀积攒出北京理工大学厚实的人文气息,让这所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里开出了一朵独特耀眼的管理学奇葩,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正以兼容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坚实的努力不断成长壮大。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英才数风流 寄明日正茂是风华 三号教学楼(八十年代拍摄) 四号教学楼(八十年代拍摄) 原五号教学楼(2003.10.1拍摄) 拆除重建后的五号教学楼(现状) 六号教学楼(六十年代拍摄) 历史建筑红楼,解放前就已经存在(假期刚完成拆除工作)。 七号教学楼 ??? 直至三十二年后的1993年,学校才又新建了七号教学楼,2000年之后,又陆续新建了中心教学楼、信息教学楼和研究生教学楼。 中心教学楼 信息教学楼 研究生教学楼 良乡校区教学楼群 2005年学校开始建设良乡校区,至2008年完成了良乡校区一期建设目标。 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她诞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先河。穿越“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北京理工大学从此迈步,体现延安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谱写了创业创新的华美篇章。 筚路蓝缕,理工科高等教育从头越 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风云剧变的时期。日本对华政策调整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进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叛国,蒋介石集团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极大振奋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但是由于日、汪、蒋三方势力都积极反共、限共,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遭受了空前损失和严重困难。为了走出抗战困境,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1940年9月,在50余个窑洞、30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开办起来。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经办理工科高等教育历史征程。延安自然科学院下设大学部、大学预科和初中部,其中大学部注重精研学理与实际技术相配合,最初设化学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木科;在校人数曾达300多名,学制先是2年后改为3年;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使用的中、英文版教材和参考书,有的课程由教师自编教材;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实验室,办起机械、化工实习工厂,与边区的主要农场、工厂有密切联系。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陕甘宁边区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最高学府,是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汇集了如留德化学博士陈康白等边区科学技术精英,许多学术报告会、讨论会、专题讲座都在这里进行。当时在中央的负责同志大多数都到该院作过指导,朱德、叶剑英、张闻天、肖劲光、李富春、徐特立、吴玉章等人还亲自兼任课程或到此作报告,边区教育专家徐特立同志担任院长(1940年-1943年在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经办了5个春秋,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大约50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武衡等中国杰出科学家,李伦等军队高级将领。“强国必先强教”,理工科高等教育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精神不朽,办学思想薪火相传泽当代 徐特立院长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这二者结合,“教育家办学”、革命教育家办红色大学从此开始了。 徐特立院长对兴办自然科学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例如: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科学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党的领导,群众本位,教育民主,吸取人类知识的一切遗产,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等等。尤其是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被后来各国兴建大学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硅谷区,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所印证。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思想超前指导、厚泽当代。 在延安杜甫川曾经传诵一首诗:“谁说我们没有课堂?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课堂。蓝天是我们的屋顶,高山是我们的围墙。”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的生活学习如诗如画。他们保有的革命性、创造性、科学性,谱写了延安精神的鲜活一页;他们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传承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945年日寇投降后,延安自然科学院奉党中央命令迁往东北解放区,因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锦州等地,同年底学校滞留在张家口。随着时局的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