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化下的法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兼论中西法与人文精神发展之比较中国城市化下的法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兼论中西法与人文精神发展之比较
中国城市化下的法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兼论中西法与人文精神发展之比较
一、人文精神与法的情结
台湾当代学人杨奕华先生论释“人文”一词时认为,人文指的乃是人的文化,即以人之求生存为重心的各种人之活动.“人文主义”一词,据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考证,在1808年由一个叫做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首次提出。而布洛克自己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却认为不能对“人文主义”做出满意的定义尽管人文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但始终存在一个核心的支点,那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本文中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其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谋求个性解放,重视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终极追求,其主旨是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
(一)中西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
“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对举为文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约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约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其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的出现和展开比“人文”一词出现早得多,远则可追寻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以推溯到殷末周初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随着商朝覆灭、周朝建立而兴起。代殷而起的西周,改变了殷人重“天”而轻“人”的天神崇拜意识.他们虽然把天仍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天意不可违背,但同时也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时的天意并非是抽象的、绝对的存在,它本身源于、并听从于人的意志。西周兴起的这种重民或重人的思想,为取代殷商神的正统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周人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所提出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内涵深厚的中华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本”、“人贵”、“民本”和“爱人”这四种思想当中。....................
...........................
二、回归的理性需要走向融合
许多学者,包括某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理性主义的,但不是西方式的理性主义,而是一种特别的理性主义。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指出,中国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而中国文化是“实践理性主义”的,是一种“社会伦理”而非“宗教伦理”,其目的是为了“纯粹的实用”。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的.因为,“理性”作为西方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是主张理性的,还是批判理性的,他的对“理性”的看法却是一致的:即抽象的、分析的、普遍的等理性能力,就其根源而言,与人的智性是分不开的,而且与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有密切联系。数学和逻辑被认为是纯理性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上承古希腊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之时,就已经埋下了理性种子.从一定意义上讲,后来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就是理性种子的发芽和生根。相较以上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化很难说是理性主义的。中国人文精神虽与西方人文精神代样始终以人为中心,但它关怀的却是人的情感、意志方面的内容,所以未能展示出主体的独立认知能力或智性,未能发展出西方的理性主义。
(一)缺乏“理性”与“个人”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重视人的心性和人的意志,在注重人内在德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外在的规范方式.中国人文精神之所以注重情感,是因为它把情感人的意志也往往与理性无缘.虽然意志在中国人文精神中被看成人内在心灵的必备动力因素之一,但强调的只是它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宣传的只是抽象的情感意向、道德意志,往往并不过问具体的“自由意志”和“权利意志”关注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任性,而往往忽视意志的内容或社会的制约性.而法虽然表现为制度却生于精神.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情感至上”的观念指引下,于处理情与理的关系时,历来主张“以情顺理”、“情寓于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处事方面以个人私情用事,甚至以情拘私、以情代理,社会规则备受冷落,规则意识异常淡薄。情与理的模糊和相互替代正好为德治或人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情与理的分离却是法治生成的必要条件。...................
........................
一、人文精神与法的情结.........................................................2
(一)中西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2
(二)法与人文精神于社会发展中的互融....................................7
二、回归的理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