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篇 章 司空图及唐代后期文论 《古代文论选读》.ppt

第七篇 章 司空图及唐代后期文论 《古代文论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篇 章 司空图及唐代后期文论 《古代文论选读》.ppt

第七章 司空图及唐代后期文论;一、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救济人病,裨补时缺” 《与元九书》:“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史书,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时,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歌咏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在位者有所了解。“裨补时阕”是要求诗歌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强烈要求诗文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起到干预现实,干预政治的作用。 但过分重视经世致用,而忽视诗歌的审美价值,所以对历史上的作家的评价有失偏颇。;(二)“美刺比兴” 《与元九书》:“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他所说的“美刺比兴”是什么意思呢?《与元九书》中也有比较清楚的表述:“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唐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哉!”;(三)“直歌其事” 《新乐府序》中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实而核,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布于乐章歌曲也。” 《秦中吟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记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又改之。”正因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所以当时流传甚广,“童子解???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 但过分追求实录原则,而忽视诗歌的艺术形式,诗歌的艺术价值就不高。苏轼说“元轻白俗”,白居易自己也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二、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 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一)韩愈(公元768——824)的文学思想 ;1、文以明道 《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送陈秀才彤书》:“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答李秀才书》:“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原道》:“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矣。”韩愈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是继刘勰之后,大力提倡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理论主张。他在《答李翊书》中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刘熙载《艺概·文概》多次提到韩愈“约六经之旨而成文”的思想。;2、气盛言宜 《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这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孟子“知言养气”说的继承和发展。王充也曾说: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论衡·书解》) 气盛言宜,还涉及文章的气势问题,与曹丕所说的“气”不同。他所说的“气”,是气势的“气”。主要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在文章中的表现,含有“理势”“气势”的意思,理势,主要指一种逻辑力量;气势,主要指一种生命力量。;3、不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孔子的“诗可以怨”、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深刻揭示了文学发生的动因问题,是继先秦两汉的“感物”说之后,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重要命题。和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某种相通之处。 “穷苦之音易好”对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产生了直接影响。;明末张煌言说:“盖诗言志,欢愉则其情散越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