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精选节选 .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文精选节选 .doc

1.笙的美学精神(品鉴) 2.戏曲进校园要返璞归真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5.法治中国舒展斑斓画卷(人民时评) 6.成就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评论员随笔) 7.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人民论坛) 8.蓄积爱的“利息” (人民论坛) 9.摘取“最大的麦穗” (人民论坛) 10.“端得平”才是真水平(人民论坛) 1.笙的美学精神(品鉴) 回望笙这件古老乐器3000年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休戚相关。从齐宣王三百笙竽的旷世绝响,到魏晋时期《笙赋》里依稀浮现的礼乐光芒,再到竽在大唐盛世黯然退场,只留下一攒玉笙在南唐宫阙里优雅而神伤……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笙箫寂寞,无以言说;今天我们再度关注笙,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仿佛带我们重回那个黄金时代。 我与笙结缘41年,对它的感情也由恨到爱,太多问题牵引着我。我尝试背对现实往回摸索,看看笙这种乐器在历史的面纱后本初的样子。在古籍的只言片语里,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我试图连接和勾勒,像蜘蛛修补着一张破碎的网。和笙有关的很多文字,虽是第一次见到,但并不陌生,因为那些对笙的赞美里,充满了对人性的追求。 就这样,我慢慢地领悟到笙在古代的四种精神——“和”“德”“清”“正”。 “和”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的美学范畴,也是笙的前身。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和”就已经出现,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和”的另一种特性是圆融。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笙的第二重精神是“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觉得自己学错了乐器。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直到我后来读到了晋朝潘岳的《笙赋》,《笙赋》形容笙的音色“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疏音简节,乐不及妙”,意思是,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这让我联想到《论语》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笙的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笙的第三重精神是“清”。“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清朝《灵芬馆词话》里形容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大概在18世纪时,笙通过一个法国传教士传到欧洲,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什么清的音色。原因在于笙的结构。至少1000年前,笙片就有了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 “正”是笙的第四重精神。从《周礼》中可知,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地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简单的音乐,或许可以唤起你内心的平静。就像茶与酒的关系,没有茶,酒会变得相对浮躁,过于粗犷。可如果没有酒,过于冷静,则少了一份冲动的喜悦。激烈的音乐刺激,缓慢的音乐动人。激烈的音乐只要重复一个技术,添加丰富的和弦色彩,以及矛盾和情绪的冲突,就可以营造出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但缓慢的音乐,必须要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