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ppt 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pptxVIP

演讲ppt 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讲ppt 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

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 调查报告 2010~2011年 2010-2011 Chinese Journalists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Survey Report 美通社亚洲出品 刘晓林 美通社高级媒体关系主管 010 lynn.liu@ 这些腕儿,还眼熟吧? 你可以不认识他们。。 但是你可能用过它们。。 还有它,在等你开饭。。 我们用社交媒体做什么? 不是交友。。 不是泡妞。。 不是偷菜。。 我们是专业记者。。 那些都是浮云。。 偷菜什嘛的,木有技术含量。。 YES!关于本次社交媒体调查 我们只谈记者的工作使用。。 19项问题 4个部分 2503位记者 14天 为了发现? 使用情况 中国记者对 第一部分 基本职业信息 1,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限在3年以内 2,互联网媒体记者社交媒体的使用年限显著高于传统媒体 第二部分:社交媒体工作使用情况 Q7、在您的日常报道工作之中,您对以下获取选题线索的渠道使用频率如何? 媒体属性不同,对获取信息渠道的利用程度也大有不同 行业记者获取选题线索渠道交叉对比 Q8、您认为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线索有价值吗? Q9、您有没有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的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过一次选题报道? 超过6成 曾经有过。。 Q10、对从社交媒体上获得的新闻线索,您在即将进行报道时会不会进行求证? “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源 “制造者”和“传播者” 身份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也成为影响记者会否进行“求证”环节的重要因素。” 153位总编辑 “支持!” “大力支持!” Q11、您所在的媒体单位是否支持记者/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 支持使用 46.1% 无所谓34.28% 明确支持16.02% 明确反对3.12% Q12、从媒体的角度来讲,您认为企业或机构通过何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传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微博 !” “博客 !” 第三部分:微博专项调查 Q13、您最常使用的中文微博平台是?(可多选) 偶尔使用 42.9% 经常使用 21.57% 每天使用 26.13% 还未使用 2.16% 未使用/愿意尝试 2.16% Q14、您使用微博的频率是? 47.7%的记者 “经常/或每天使用微博“ Q15、从工作使用的角度上来讲,您使用微博的目的是? 目的? “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及交流互动“ Q16、对于那些与您所报道行业领域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微博,它们会不会引起你的关注? 接近60% “长期关注” Q17、从工作的角度,微博是否会减少您对博客或其它社交媒体的使用? 近七成的受访记者表示“会受影响” Q18、在传统的四大门户网站中,您经常访问获取新闻信息的有? 新浪76.75% 1921人 腾讯51.82% 1297人 网易38.31% 959人 搜狐35.88% 898人 23.50% 19.33% 16.91% 36.32% 09年/10年调查对比图 (可多选,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第四部分:影响力调查 Q19、您认为新媒体将会对传统媒体带来什么影响? 传统媒体的未来? 报业消亡倒计时:2031年中国印刷报纸 将“被”消亡?! “平时在做选题时,像一些热点话题类的题材会通常在微博、天涯社区等上面寻找网友的意见,或者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搜索,有时我也会去百科网站去查一些专业名词或专家背景。” ——牛思远,《南方日报》 经济部记者 “社交媒体渠道颠覆了记者传统的工作方式,过去记者往往是信息的第一发现者和第一传播者,而现在社交媒体已经取代了记者的这些作用,它使得记者必须更加专注于信息的整理和深度挖掘。” ——冀永庆,前《IT经理世界》首席记者,国内著名专栏作家 “现在最常利用的、对我来说改变最大的非微博莫属,在做《互联网周刊》有一期的封面选题《模仿者》时,需要采访一些业界专家谈对于中国互联网缺少创新这一话题,但因为时间非常紧张,而且这些专家往往时间宝贵,电话常常打不通或没人接,后来想到了在微博,在上面找到了不少在微博上非常活跃的业界专家,并通过私信很快就取得了联系,非常顺利完成采访。通过类似的方法和业界大佬直接对话,微博成为了媒体和获取选题资源、做热点选题寻找采访资源的最佳途径之一。” ——刘佳,《互联网周刊》 高级记者 他们说: “社交媒体使记者获取信息渠道来源变得更宽,更碎片,记者通过社会化媒体可以直达问题的核心(人,观点);社交媒体可以调动网民众包的理念,网民将深度融入媒体的报道,奉献内容。中国企业更需要制定明确的社交媒体策略,利用平台的既有工具结合传播的需求作整合。 “《新周刊》是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创新互动的典型案例。此前,《新周刊》亦开有新浪博客、腾讯博客、天涯博客(主要用于发布每期重点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