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research on a new three-leve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docxVIP

一种新型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research on a new three-leve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新型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research on a new three-leve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池电动汽车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并完成了小功率试验样机制作[12];②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未来能源研究中心的Dr.JasonLai主要研究用于来家庭发电的小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结构[13,14];③美国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中心的Fred.C.Lee采用双全桥拓扑和模拟控制技术研制了用于燃料电池电动车的双向DC/DC变换器[15-17];④日本学者开展了在储能系统,UPS和太阳能上应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18,19];⑤我国学者在双向DC/DC变换器上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科博士等人提出了应用于复合式燃料电池供电系统的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华中科技大学吴军辉硕士等人提出了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北京理工大学王雪平等人也提出了超级电容充放电双向DC/DC变换器[20,21]。1.2.1基本拓扑结构一般说来,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本结构都是由单向DC/DC变换器拓扑演变而来。单向DC/DC变换器拓扑按照是否带有隔离变压器分为隔离型和非隔离型变换器器[22-25]。对于非隔离型单向DC/DC变换器来说,其基本拓扑有:Buck,Boost,Buck/Boost,Cuk,Sepic,Zeta,如下图1.1a)所示:对应的将单向DC/DC变换器中的单向导通二极管替换为双向导通的有源开关就成为双向DC/DC变换器,如图1.1b)所示:S1LS1L++V1D2V2V1S2V2--单向Buck(a)双向BuckLD2LS2VS1S1VVV12单向Boost(b)双向BoostS1+V1L-D2S1S2+++V2V1LV2单向Buck/Boost(c)双向Buck/BoostLCLLCL+V1S1-++SD2V2V11--+D2V2-单向Cuk(d)双向CukLCD2LCS2V1S1LV+2V1-+2S1LV-单向Sepic(e)双向SepicVS1CLS1CLVVV1LD221LS22单向Zeta(f)双向Zetaa)单向DC/DC变换器b)双向DC/DC变换器图1.1DC/DC变换器基本拓扑Fig.1.1BasictopologyofDC/DCconverter控制技术为实现稳压输出和优良的动态性能,在控制系统中一般采用闭环反馈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单向DC/DC变换器的许多成熟的控制技术和分析方法都可以在分析双向DC/DC变换器的过程中加以借鉴。但是由于双向DC/DC变换器在两个功率流向上控制模型不同,导致控制方法也出现差异,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控制方法。目前,从控制系统的设计来看,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式主要有电压模式控制和电流控制模式两种[26]。①电压模式控制:包括基本的电压控制和输入电压前馈控制,输入电压前馈控制有可以分为峰值电压前馈控制和参考电压调制电压前馈控制。电压模式控制以输出电压作为反馈信号构成闭环电压控制系统,但其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为二阶系统,对输入电压的变化动态响应较慢,且补偿网络设计较为复杂[27]。②电流模式控制:以输出电感电流为反馈量构成电流闭环,与电压控制同时实现,可以校正电压控制环,克服其不足之处。电流模式控制根据电流反馈网络不同,分为峰值电流控制、平均电流控制和电荷模式控制[28,29]。峰值电流控制是一种固定时钟开启、峰值电流关断的控制方法,是双闭环控制系统,电压外环控制电流内环。但是由于电感电流的峰值与平均值之间的比例和电路占空比有关,当占空比变化时电感电流会随之改变,因此峰值电流控制不能用于需要精确控制电感电流或者输出电流的场合。平均电流控制可以控制电感电流平均值等于电流给定值,从而精确控制输入输出电流。同时对于出现的分频震荡现象也可以通过调节电流调节器来消除。电荷控制仍是双闭环控制,只是用输出电压的误差代替了峰值电流控制方法中的电流误差。软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是PWM和谐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谐振变换器中增加一个辅助开关,以控制谐振网络的工作,使变换器在一个周期内一部分按照零电压/零电流工作,另一部分按照PWM工作。其核心是改善开关器件在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器件的开关运行条件[30]。软开关技术可以减少功率变换装置中谐波的含量,从而极大的改善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目前由于软开关技术需要大量的辅助开关和辅助网络来实现,主要是在小功率变换装置中应用,但是随着软开关技术相关技术难点的解决,它必将成为未来电源变换的主流技术之一[31]。实现软开关的技术措施主要有缓冲型、谐振型和控制型[32-34]。缓冲型软开关技术就是在主功率PWM硬开关电路中增加缓冲电路,以实现功率管开关期间的软开关环境,而在非开关期间仍保持硬开关PWM电路的各种优点;谐振型软开关技术在直流侧或交流侧设置谐振电路以创造软开关环境,通常所讲的谐振型变换器(包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