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障的护理课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一、概述 分类 定义 现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 ),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 外周全血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全部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特点:严重的贫血、出血、感染。 定义 分类 根据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将再障分为: 重型再障(SAA) 非重型再障(NSAA) 分类 国内将再障分为: 急性型再障(AAA) 慢性型再障(CAA) 后又将AAA称为重型再障-I型(SAA-I),将CAA进展成的急性型称为重型再障-Ⅱ型(SAA-Ⅱ)。临床较常用的是这种分型。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 药物与化学物质:为再障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如X线、γ线。 病毒感染:各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少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衰竭等疾病可演变成再障。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2 三种机制 种子学说: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缺陷,包括量和质的改变。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土壤学说:造血微环境缺陷(土壤)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赖于正常的造血微环境—神经、调控因子、基质及微循环。 虫子学说: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祖)细 胞某些免疫因素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引起再 障,尤其与重型再障有关。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三、临床表现 贫血 出血 感染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Ⅰ.重型再障(SAA)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再障进展而来。 (1)贫血: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症状进行性加重。 (2)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口腔黏膜血泡、牙龈出血,深部脏器出血时可见呕血、咯血、黑便、血尿、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 (3)感染:多数病人有发热,体温在39℃以上,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黏膜感染等。感染菌种以G-、金葡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Ⅱ.非重型再障(NSAA) 起病和进展较缓慢,贫血、出血和感染的程度较重型轻。久治无效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判断指标 SAA NSAA 首发症状 感染、出血 贫血为主,偶有出血 起病与病情进展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 起病缓,进展慢,病情较轻 血象变化及标准*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109/L >0.5×109/L 血小板 <20×109/L >20×109/L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15×109/L >15×109/L 骨髓 多部位增生极度低下 增生减低或活跃、可有增生灶 预后 不良,多于6~12个月内死亡 较好,经治疗多数可长期存活,少数死亡 重型再障与非重型再障的鉴别 * 3项血象指标需有2项达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称为超重型再障(VSAA)。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再障诊断指标应符合下列三项中的两项: 血红蛋白<100g/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109/L; 血小板< 50×109/L。 若三系细胞减少未达上述标准时不能诊断为再障。 2、骨髓象:为诊断再障的主要依据。 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有较多脂肪滴,骨髓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粒、红细胞均减少,淋巴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3、其他检查: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的检查。 五、诊断要点 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骨髓多部位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三系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与分型。 五、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终止损害造血功能的 毒物和药物,刺激骨髓造血。包括: 调节免疫功能 骨髓 移植 改善 微循环 刺激骨髓造血 (一)支持治疗 1、成份输血 * 纠正贫血:如Hb<60g/L,且有明显 的缺氧症状,应输压积红细胞。 * 防治出血:如血小板<20×10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项目运营可行性报告.docx
- 离散数学(第2版)(屈婉玲)习题解答.pdf
- GB∕T 7596-2017 电厂运行中矿物涡轮机油质量(高清版).pdf
- T_CCTAS 151—2024(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状况三维探地雷达快速检测规程).pdf VIP
- 《GBT 42062-202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最新解读.pptx
- 典范英语二年级下册Lesson25 Midge in hospital 课件.pptx
- GB/T 18883-202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pdf
- 《数学思想与方法》形考任务-案例分析.docx VIP
- Unit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docx
- 浅析汪曾祺鸡鸭名家艺术特色.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