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丹 萨特的存在主义
林丹 萨特的存在主义
一般认为,在对待传统哲学的问题上,欧陆哲学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后者把传统哲学问题一概视作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把它完全排除出哲学之外。但反形而上学是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共同口号,存在主义同样有反形而上学的特征。它与分析哲学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一概排斥,而是在新视野、新方法中重新处理这些问题。存在主义所理解的形而上学是指那种抽象思辩的理论态度和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使形而上的、终极性的、根本性的哲理思想与整个现象世界相脱离,与生活、人生相脱离,成了孤悬的、现成化的形而上者。存在主义把传统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比如存在问题放到人的生活和人生当中,实现存在与生活的充分打通和交融,在原发的生活之中体验存在,在原本的、本真的人生之中实现存在的意义。这就远离了传统的思辩的形而上学,而明显有着现象学的特征,存在主义往往也被视为广义的现象学运动的一部分。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而后传入法国,并逐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九世纪的尼采、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对于存在主义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一股思潮,它重视生活意义的追寻,向往那种原初原发的、本真态的生活。海德格尔的成长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这对于他的哲学风格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巨大破坏使人们普遍有一种传统信仰的破灭感,使人们普遍感受到痛苦、焦虑、迷茫,甚至造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怀疑,同时又产生了对于探求人生意义问题的兴趣。存在主义的流行正适应了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
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萨特两岁时丧父,与其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生活到十岁。萨特自幼聪颖,酷爱读书。十岁时母亲改嫁,萨特与其继父关系并不好。萨特的独特经历与其思想和性格的叛逆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使他很早就有上帝不存在和没有父权统治的思想体验,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对抗性的体验。另外,萨特年幼时还怀疑自己是个私生子。没有父权统治意味着自由,然而与此同时(再加上私生子的体验)又意味着没有依托、没有保障、没有可靠的依赖,不能融身于现行的、公认的社会标准,这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偶然的。自由总是与无依托性、偶然性相伴随,这是萨特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萨特于1929年毕业于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33至1934年间到柏林的法兰西学院研究现象学,学习期间写了两篇论文:《自我的超越》和《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1938年出版小说《恶心》。二次大战爆发以后,他于1938年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在集中营渡过了十个月后获释。1943年发表了他的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1945年创办了著名的《现代》杂志。1946年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战后他思想左转,信奉马克思主义。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与共产党分道扬镳,但仍坚持左派立场。1960年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此外,还写了大量剧本和小说。1964年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他支持学生运动,甚至亲自上街叫卖报纸。萨特与他的同学、著名的女哲学家西蒙·波伏娃是终生伴侣,但始终没有正式结婚。萨特逝世时,巴黎五万群众参加了他的葬礼。
一萨特对于现象学的理解
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存在与虚无》。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是对于前反思的生存状态的现象学分析,他认为胡塞尔从纯粹意识出发是不能揭示生活的意义的,生活的根本状态并不是反思性的意识。而萨特则又回到了胡塞尔式的意识分析,这似乎颇不同于海德格尔的生存分析。但是萨特与胡塞尔有两点不同:第一,他不同意胡塞尔把存在悬而不论的态度,而认为人的实际存在、人的现实存在与生存是绝对不能被悬置、被还原掉的。第二,他去掉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而把自我看作是在生存之中被构成的,这也是存在先于本质这句名言的一层含义。实际上萨特讲的意识恰恰是指前反思的意识,他也很关注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中的非对象化的维度,并加以转化与深化。他还从《存在与时间》中吸收了大量的东西。因此萨特的意识分析也有近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一面,是对人的生存处境如何构造意义的一种揭示。1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的一开始就谈到他对于现象学的理解。近代思想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露存在物的显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某些使哲学家们陷入困境的二元论,并且用现象的一元论来取代它们。2例如,力就是各种效应(加速度、偏差数等等)的总体,而并没有什么藏在这些效应背后的形而上学的本体。现象是什么,就绝对是什么,并不表明它背后有一个真实的、绝对的存在。潜能与活动的二元论也消失了,活动就是一切,在活动背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