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疗发热症状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治疗发热症状体会

关于治疗发热症状体会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237-01    【摘要】 发热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因其病理的复杂往往有部分医学工作者会显得“小题大作”,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昏厥想象。本文笔者就临床上治疗发热的一些常规和特殊手段提出了见解,并作出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治疗;发热;体会    引言 ?    对于轻度的发热,属于机体正常的免疫应激反应,临床医生在遇到这种患者时候并不需要马上给予积极的退热治疗尤其是药物退热,因为其很可能对体温的波动以及其他的临床征象形成干扰。因此一般来说,关于发热治疗的原则是:对于轻度发热的患者,主张以物理降温为主;如若温度持续升高或伴有心功能不、器官衰竭的老年人再考虑使用药物降温。?    1 发热的定义及其机理 ?   1.1 中医学上的认识:从中医的角度上分析发热的治病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感发热两方面。从发热的本质上看,阳盛则热,邪气郁于阳分则发热。其中外感发热居多,发病较快,易于传变;内伤发热分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   1.2 现代医学的认识: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临床上将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称之为发热,但其实这一概念定义不够确切,因为许多因素都可以使体温超出正常值0.5℃,但是其本质并不是发热。发热就是指体温调定点的向上调节形成一种高体温,根据体温调定点的向上调节形成一种高体温。正常情况下,前下丘脑为核心体温保持(37±1)℃而调节调定点,并依赖热散失和始终保持的神经输出以适应环境温度的升降变化,如果体内的这种平衡失调,身体不能代偿以获得热,核心温度则升至调定点以上,就会引发发热。?    而对于患者发热的机理目前临床的解释多数是源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机体对入侵的病毒或细菌的杀灭通过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来完成的。?    2 发热的分类 ?   2.1 致源性发热:(1) 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1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2)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多数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2.2 非致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3 发热症状的治疗体会 ?   3.1 物理降温:对于低度发热的患者而言,物理降温可能是非常适宜的方式。即使是重度发热者,药物降温也并非首选。这是因为患者在应用解热药物后会因为大量的出汗而加重脱水休克的症状,所以不主张采用解热药物降温。而关于物理降温的方法包括乙醇擦拭、四肢大动脉处置冰囊、口服温开水等等。?   3.1.1 乙醇擦拭 :乙醇由于挥发快,因此降温效果相对比较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温度为40-50℃,浓度为50%的乙醇进行擦拭。不建议使用冰乙醇进行擦拭,因为患者在高热阶段有畏寒、寒颤的表现,使用冷乙醇的话,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同时冷刺激会加剧大脑皮层的兴奋,使骨骼肌收缩,致使体温持续上升。对于风疹、猩红热等伴有皮疹的疾病,避免使用乙醇来擦拭。?   3.1.2 头部降温 :如若患者的体温高于39℃的时候,多发生高热惊厥。为了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需马上进行头部降温。可使用毛巾浸冰水后冷敷头部,然后几分钟更换一次。同时,应该在即将出现寒颤症状前进行血培养检查。?   3.2 药物降温:对于应用物理降温后,病情仍然得不到缓解的时候,需要及时采用药物降温。比如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以进行病因治疗为重点。?      3.2.1 常用的药物:包括有酮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以及扑热息痛等,这些药物既有调节体温中枢,降低其异常兴奋性的,又有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扩张,排汗增加的。还有一些药物如清开灵,双黄连等地作用相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