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第12章光的衍射理论及其应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 光的衍射理论及其应用 12.1 衍射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回顾中学时曾经讲到的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可以看到衍射现象在表现上有以下共同特征:①波动可以绕到几何阴影区;②衍射区光强的空间分布一般有多次起伏变化,即出现明暗交替的条纹或圆环,称它们为衍射图样;③对光束的空间限制越甚,则该方向的衍射效应越强(例如单缝衍射中,缝越窄,在垂直于缝的方向衍射光散得越开;圆孔衍射中,孔越小,衍射图样的中心亮斑越大)。对这些现象的数学分析、物理诠释和某些基本应用的介绍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展开衍射问题的讨论之前,重申及指出以下几点是有益的:(1)衍射与干涉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以杨氏双缝实验为例,所谓的干涉是指从S1、S2两个次波源发出的波的相互作用;而对每一个缝来说,所发生的现象是单缝衍射。若缝可以看做是无限窄,则每个缝的衍射波可以简单地认为是理想柱面波,此过程常称为双缝干涉;若缝的宽度不能忽略,衍射波已非理想柱面波,而具有一定的空间强弱分布,则这时需同时考虑单缝的衍射效应及双缝之间的干涉效应,该过程通常被称为双缝衍射。由此看来,干涉和衍射是不可分割的,一种现象到底是称为干涉还是衍射,一方面看该过程中是哪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习惯有关。后文中还将从次波相干叠加的观点进一步阐明干涉和衍射的共同本质及其形式上的区别。   (2)衍射是一切波动的固有特性。无论是机械波(例如水波、声波)、电磁波、物质波(例如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都会发生衍射效应。但是,为什么有的波(例如声波)的衍射现象相当明显,而另外一些波(例如可见光波),其绕过障碍物的能力就不太容易觉察呢?这是由于衍射现象的明显程度和所考察波动的波长λ与引起衍射的障碍物(或孔径)的线度a之比密切相关,比值λ/a越大,衍射现象越显著。大致来说,若此比值小于10-3,则衍射现象不明显;若此比值在10-3~10-2之间,则衍射现象显著;若此比值再增大,即粒子或孔径的线度近于或小于波长量级,则衍射光强对空间方位的依赖关系逐渐减弱,这时衍射现象逐渐过渡为散射现象。   (3)引起衍射的障碍物可以是振幅型的,也可以是相位型的。前文中的孔和缝均属于前者,光学厚度nh不均匀的透明玻璃板则可作为后者的例子。一般来说,只要以某种方式使波前的振幅或相位分布发生变化,即引入空间不均匀性,而且这种不均匀性的特征线度a与λ的相对大小在前述的适当范围内,就会发生衍射现象。这里,仍是特征比值λ/a决定了衍射与媒质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其它现象,例如大尺度不均匀性所形成的反射或折射,以及极小尺度不均匀性所形成的散射的区别。   (4)既然衍射现象的显著程度与比值λ/a有关,可以想见,若此比值趋于零,则衍射现象消失,波动将按照几何光学的规律传播。因此,几何光学可以看做是波动光学当λ/a→0时的极限情况。后文还会通过各种实例具体阐明这一结论。 12.1.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平面屏衍射理论   1.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原理的表述及意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是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是处理衍射问题的理论基础。早在17世纪末,惠更斯就提出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原理:波前上的每一个面元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次级扰动中心,它们能产生球面子波,并且后一时刻的波前的位置是所有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这里,波前可以理解为光源在某一时刻发出的光波所形成的波面(等相面)。次级扰动中心可以看成是一个点光源,又称为子波源。   惠更斯原理可以成功地解释几何光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但它无法说明干涉和衍射现象,并且无法解释为什么实际上并不存在由波面指向波源的倒退波。之所以出现这些困难,原因在于该原理仅注意到波动是扰动的传播这一简单事实,而忽略了波动的基本性质——时空周期性。在惠更斯原理中,扰动仅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规则脉冲,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时空周期性这一概念已隐含了空间各次波源在相位方面的确定联系,故各次波是可以相干的。由于惠更斯原理在这方面的实质性缺陷,它对处理以波的叠加和干涉为基础的波动光学问题无能为力,所以它本质上只是一种确定波面的几何作图法或几何光学原理。   1818年左右,菲涅耳在参加巴黎科学院举办的以解释衍射现象为内容的有奖竞赛的获奖论文及其它一系列工作中,吸收了惠更斯原理中的次波概念,并受干涉现象的启示,补充引入了“次波相干叠加”这一重要思想,从而将惠更斯原理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更加严格和完善的、可以定量处理各类衍射问题的原理,后人称之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可以表述如下:波前上任何一个未受阻挡的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频率(或波长)与入射波相同的子波源;在其后任何地点的光振动,就是这些子波相干叠加的结果。   图12-1为该原理的示意图,其中S为光源,P为所考察的场点,Σ为包围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