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材料中地残余应力.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构材料中地残余应力

2 结构材料中的残余应力 2.1 残余应力的定义 通常把没有外力或外力矩作用而在物体内部依然存在并保持自身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3] 。依据德国学者E. Macherauch于1973年提出的分类方法 ,内应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I类内应力(I)在较大的材料区域(多个晶粒范围)内几乎是均匀的。 第II类内应力(II)在材料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的区域)内近乎均匀。 第III类内应力(III)在极小的材料区域(几个原子间距)内也是不均匀的。 图1.1给出了按上述方法分类的一种单相多晶体材料中的三类应力的物理模型 [5]。图中(x, y)处的重的内应力在y方向的分量在数值上可用下式表述: IIIIII (1.1) 其中 I多个晶粒 (1.2) II一个晶粒-I (1.3) III=(-I-II)在(x,y)点上 (1.4) Fig1.1 Diagrammatic drawing of internal stress classification 残余应力是第I类内应力的工程名称,也被称为“宏观应力”(Macro Stress)。 2.2 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残余应力是一种弹性应力,它与材料中局部区域存在的残余弹性应变相联系,是材料的弹性各向异性的反映。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4,5]: i)不均匀塑性变形导致不同部分之间相对的压缩或拉伸形变产生残余应力。例如弯曲、压缩、滚压、切削、喷丸、拉拔等加工方式都能引起不均匀塑性变形。 ii)热影响产生残余应力。热对残余应力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加热、冷却过程中材料内各部分之间会存在温度梯度,就会产生不均匀膨胀,从而产生热应力;而当组织转变引起材料内部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时,则产生相变应力。例如当钢铁材料从高温迅速冷却发生马氏体相变时,表层淬火后马氏体膨胀受到心部的阻碍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 iii)化学作用产生残余应力。这时的残余应力是由于表面向心部传递的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而产生的。例如钢渗碳、渗氮后,表面形成比容较大的化合物,从而产生残余压应力。 2.3残余应力的调整与消除 在工件的冷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引入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对材料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残余拉应力的存在降低了材料的疲劳强度,缩短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了材料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因此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对其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消除或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 2.3.1加热方法(Heat treatment) 该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它利用残余应力的热松弛效应来消除或调整残余应力。采用加热方法调整残余应力时,只要工艺得当,一般可达到充分消除残余应力的目的。但与此同时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等会发生变化。温度较高时还伴有表面氧化等缺陷。而且加热的方法往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大型铸、焊件的整体加热时,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2.3.2振动时效(VSRVibration Stress Relief)(Pulsed Magnetic Treatment) 该方法是将铁磁性材料放在高频或低频交变脉冲磁场中处理,磁场的磁致塑性效应致使位错运动,从而引起残余应力的松弛 [12]。这种方法处理并不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而且仍然保持材料良好的力学性能。这种方法处理时间短(几百微秒),能耗低,但是只对铁磁性材料有效。 2.3.4超声冲击(Ultrosonic Impact Treatment) 最早把超声技术用来处理金属材料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80年代初,俄罗斯科学家Statnikov研制了一套便携式超声处理设备,并把超声冲击技术用以处理焊缝。该方法是采用大约27,000Hz的超声波冲击样品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引入对材料力学性能有利的残余压应力达到调整残余应力的目的。这种处理方法与常规喷丸的作用机理相似,可以有效的提高疲劳裂纹萌生的门槛值和疲劳极限。 2.3.5电脉冲处理(Electropulse Treatment)X射线衍射法、中子衍射法、磁性法、超声法等。 2.5.1 钻孔法 钻孔法在我国又称为小孔法或盲孔法,由J. Mathar于1934年首先提出,后经许多人的研究改进后形成的一项比较成熟的通过钻小孔测量构件残余应力的方法和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图1.2所示[11]。一块各项同性的板材中假定存在残余应力(r,若钻一小孔,则孔边的径向应力释放后为零,孔周边区域的应力也将重新分布,应力变化的曲线如图。曲线上方阴影线的区域为释放应力。由图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